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

国内资讯

天要下雨,水要淹城,城市疏于设计

新闻时间:2017-09-21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ztcjjt
      有人说过,考验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只要一场大雨就足矣。今年入夏以来,有那么些城市,被老天证明其文明的程度是不够的,只是可惜有些平头百姓却为此付出了财产乃至生命。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天气变得好极端。先是暴晒的烤几天,接着狂热的蒸几天,等到所有人呼唤着来场大雨的时候,还真就来场及时雨,只是其“大”的有点过,不能为人们所接受。彼时彼刻,那些平时标榜自己为“智慧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文明城市”的前缀都掉了,统统换成“内涝城市”、“海滨城市”了。每次城市里电闪雷鸣、大雨滂沱的时候,躲在方格子里的人都盼望着能出点事情,等到新闻里、朋友圈中得知某区域灾情严重的时候,除了泛滥成河的同情心就是对脚下的城市惴惴不安的心情。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根源于对那些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城市设计者的不信任。
      天要下雨,水要淹城,要问责的话,应该先从天要下雨说起。以前我们听说“百年一遇”、“千年一遇”这些字眼的时候还觉得挺稀奇,现在像这种“几年一遇”的修饰几乎三天两头的见诸报端,很好奇这些还是“多少年一遇”不?倒像是“大宝天天见了”。查阅资料发现,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公布的最新评估报告表明,过去50年中,极端天气事件特别是强降雨、高温热浪等极端事件呈现不断增多增强的趋势,预计今后这种极端事件的出现将更加频繁。世界气象组织对极端事件发表声明,不仅全球各地的极端事件明显增多,而且分布范围很广。全球气候变暖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大背景,大约一半的分析找到了一些证据,这些证据表明:尽管天气自然波动的影响在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人为诱发的气候变化却是主要诱因。该报告表明:无论何时何地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的燃烧、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已导致了特定的极端天气事件。科学家们已经意识到这些都正在发生:某些地区越来越热, 某些地区气候越来越潮湿,干旱地区越来越干旱,脆弱地区暴风雨天气越来越频繁。过量排放的二氧化碳正改变着大气和海洋。更严重的是,即使今天我们停止所有有害气体的排放,过量排放的碳也将影响环境好几个世纪。通过这些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极端降雨的背后难逃人类集体自罚的影子。
      天要下雨,水要淹城,市政建设难逃其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搞了二十多年,按说应该有一定的经验了。可适逢下点大雨,从武汉、杭州、昆明、郑州、西安,甚至北京,无一例外,统统经不起考验。或许有人说道路硬化度太高,有点积水什么的很正常,可人类文明到今天,竟然还能在大城市把车淹废在水里,把人淹死在车里,也是绝了。看到每次城市内涝惹出乱子后,都要靠一些普通市民、平头百姓的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也无非是些不怎么专业的话,有的说德国人殖民时期在青岛建设的地下排水系统有多好,有的说某些“海绵城市”的建设试点地方未曾被淹等等。每每这个时候,我就想知道那些披着专家卫衣的专家学者们死哪里去了?这么多年的经验呢?无数次把道路刨开填上再挖开再填上从而影响了几十年交通不畅的设备和部门呢?一场暴雨让一座城市瞬间变为泽国,多条道路被淹,居民小区群众受困。市内交通多处瘫痪。一夜大雨后全城被淹,市民工作生活受到影响。近年来这些城市投入巨资进行市政改造与城市建设的钱呢?排水同供水、供电、供气一样,也是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市民生活质量,也会影响政府公信力和投资环境。因此,必须创新城市建设理念,着眼长远,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地下排水管网。
      天要下雨,水要淹城,城市疏于设计,疏于长远眼光的设计。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规划容易设计难。虽然大致意思相同,但是规划偏于世界观,而设计偏于方法论。市政设计,就是要设想到一切城市会糟遇到的可能,争锋相对的谋划出相应的避免对策。就我们目前的城市而言,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土壤成为稀有资源。大量道路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沥青等材料,土壤被压实,结构遭到破坏,渗水能力丧失。这就导致本应成为地下水水源的大量降雨,反而成为城市排水的巨大负担。水泥大楼,柏油路面,都市以隔绝一切大自然的方式作为文明象征,看似坚不可摧,其实是让地球皮肤坏死再也不能呼吸。在极端气候变迁因子的导引下,暴雨、洪流、干旱、热浪,城市同时将会变成灾难引爆的核心。建筑物多、绿地少、路面硬化度高,更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缺失有关,如绿地、河湖多数仅仅是景观。不少城市的河湖风华不似当年,河湖调蓄功能大大下降,根本不能正常代谢。下水道再完善,河道承接能力不足,内涝依然不可根治。而让城市呼吸的方法是让脚下的大地打穿气孔,雨水一来它就吸水,大热天的时候,城市地底里面储的水就会蒸发出来,也让水泥城市下的土壤被封死的状况之下,把那个气孔全面打开。目前,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是通过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通过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通过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修建可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美国的雨水资源管理以提高天然渗入能力为宗旨,强调与植物、绿地、水体等自然条件和景观结合进行生态设计,如植被缓冲带、植物浅沟、湿地等,大量使用由屋顶蓄水或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以获得环境、生态、景观等多重功效。新加坡主要通过海堤坝将蓄水池与大海隔开,防止蓄水池内的水受潮汐影响。当降雨较强而海水处于低潮时,闸门会降下,将过量的雨水排放入海。如果涨潮时降大雨,闸门则维持紧闭,工作人员转而启动巨型排水泵,将过量的雨水排入海洋。每个国家都是结合自身的环境而运用的城市设计策略。
      天要下雨,水要淹城,无论是责问、漫骂、呐喊,抑或是在某次城市内涝灾害中付出了代价,中国的城市设计都需要中国特色的智慧和思考!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友情链接

钢结构检测 地铁led 工程咨询 混凝土切割机 智慧供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