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

行业资讯

耕地占补平衡是什么?全域土地整治如何保障耕地数量质量双平衡?

新闻时间:2025-08-02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admin

耕地占补平衡是我国耕地保护的核心制度之一,与全域土地整治密切相关。其本质是通过“占”与“补”的动态平衡,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基础支撑。以下从定义、核心要求、政策逻辑及与全域土地整治的关联等方面展开说明:

一、耕地占补平衡的基本定义

耕地占补平衡是指非农业建设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后,必须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方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若无法自行开垦或开垦不符合标准,则需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补充耕地。

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占”与“补”的平衡**,旨在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遏制耕地无序减少,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地。

二、耕地占补平衡的核心要求

为确保补充耕地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政策明确“三坚持”原则:

数量平衡:补充耕地的面积不得低于被占用的耕地面积(即“占一补一”)。质量相当:补充耕地的质量等级需与被占用耕地相当(即“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禁止用劣地、坡地、生地充抵优质耕地。产能稳定:补充耕地需具备稳定的生产能力,通过土壤改良、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等措施,确保补充耕地的粮食综合产能不低于被占用耕地。

三、政策演变与当前要求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始于199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后正式入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早期阶段(1997-2017):以“数量平衡”为主,重点解决耕地总量快速减少问题。深化阶段(2018年后):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部强化统筹,提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明确禁止“狸猫换太子”式虚假补充,要求补充耕地必须来自真实、合规的土地整治项目(如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复垦、废弃地治理等)。当前重点: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如种树、挖塘养鱼),强调“进出平衡”(耕地流出需同步补充),与占补平衡共同构成耕地保护的“双平衡”体系。

四、耕地占补平衡与全域土地整治的关联

全域土地整治是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对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进行系统性整理、修复和提升的综合性工程。其核心目标之一是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优质、可持续的补充来源。具体关联体现在:

1. 补充耕地的“主渠道”

全域土地整治中的农用地整理是补充耕地的关键途径。通过整治未利用地(如荒草地、盐碱地)、低效耕地(如细碎化耕地、撂荒地)、废弃地(如工矿废弃地、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可将这些土地改造为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的高标准农田,直接用于补充因建设占用而减少的耕地。

2. 提升补充耕地质量的关键手段

全域土地整治不仅追求耕地数量增加,更注重质量提升。例如:

通过土壤改良(如增施有机肥、治理污染)、配套灌溉排水设施(如修建灌溉渠、机井)、完善田间道路(如机耕路硬化)等,将低质耕地升级为高产稳产田;将碎片化的耕地通过“小块并大块”整理,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耕作效率和产能。

3. 保障占补平衡真实性与可持续性

全域土地整治通过全流程监管(如项目立项、实施、验收、后期管护),确保补充耕地符合“数量、质量、生态”要求。例如,整治后的耕地需纳入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通过自然资源部门核查后,方可用于占补平衡指标,从源头杜绝“虚假补充”。

4. 统筹协调“三生空间”

全域土地整治通过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在补充耕地的同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如修复退化农田、治理水土流失),实现耕地保护与生态保护的协同,为占补平衡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五、总结

耕地占补平衡是我国耕地保护的“生命线”,而全域土地整治是落实这一制度的重要抓手。通过整治激活“沉睡”的土地资源,既能保障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需求,又能提升耕地质量和生态功能,最终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目标。未来,随着政策的精细化(如占补平衡指标跨区域交易、生态型补充耕地探索),耕地保护将更注重数量、质量、生态的统一,为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友情链接

智慧污水厂平台 智慧排水系统 钢结构检测 工程咨询 智慧供水系统 基安物联 地下水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