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
投融资即投资和融资的统称,是经济主体为了获取预期收益而投入资金或获取资金的过程。投资是经济主体将资金投入到特定项目或资产中以获取未来收益;融资则是资金需求者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
投融资方式
政府资金: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中央预算内投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管理和安排,主要用于支持国家层面规划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项目;专项债券是地方政府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的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由国家发行,用于满足特定项目或政策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如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等。
社会资本: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提高项目实施效率和质量。例如在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广泛应用,但在选择PPP项目时,要注重项目的收益性和可融资性,合理设计项目回报机制。
特许经营:政府授予企业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特定项目的权利,企业在经营期内通过收取服务费用或出售产品等方式获得收益。如一些城市的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项目常采用特许经营模式。
股权合作: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成立项目公司,按股权比例分享项目收益和承担风险。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金融机构支持:银行贷款:是常见的融资方式,适用于各类项目。银行贷款具有利率相对较低、还款期限较长等优点,但申请流程较为繁琐,需要提供大量的材料和担保措施。企业债券:项目发起人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适用于有稳定现金流和优质信用的项目。投资者购买债券后,项目发起人需要按照约定的利率和期限偿还债务。债券融资的优点是融资成本相对较低、还款期限较长;缺点是申请和发行流程较为复杂,对项目的信用评级有一定要求。
资产证券化:对于具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如污水处理、垃圾发电、高速公路等,可以将项目资产打包、重组,转化为可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证券产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拓宽项目融资渠道。
化债
化债即化解债务,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降低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债务偿还能力,以减轻债务负担和风险的过程。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备受关注,化债成为重要的经济任务之一。
项目谋划中化债
减轻偿债压力:通过债务置换和偿还期限调整,地方政府在2028年之前的隐性债务偿还规模大幅减少,利息支出显著降低。据测算,五年累计可节约利息约6000亿元,这将为地方政府腾出大量资金,用于支持投资、消费和改善民生等领域。在项目谋划时,可考虑利用这些节约的资金投入到新的项目中。
规范债务管理:隐性债务显性化是化债政策的重要成果之一,使债务管理更加公开透明规范。地方债务形态从显性与隐性并存的“双轨”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以显性债务为主,便于监管部门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降低了债务风险的隐蔽性。在项目谋划过程中,要确保项目的融资和债务管理符合规范要求。
促进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从沉重的隐性债还本付息压力中解放出来,能够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经济发展中。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化债与发展的良性循环。项目谋划应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选择具有发展潜力和带动作用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