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

行业资讯

湖北黄石计划2030年建成海绵城市

新闻时间:2018-02-28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ztcjjt

进宏维·山水明城,小区内17号楼旁建造了近100立方米的雨水收集窖,收集屋面、露台、地面的雨水,使其过滤、沉淀后用于补充景观用水和就近绿化浇灌,每年可节水近千吨。

  该小区是黄石首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节能示范工程。早在2007年,该小区被列为首批节水型创建小区,在创建海绵城市建设小区方面,更做出了一定探索。

  近日,历时一年半,由市规划局、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的《黄石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通过市规委会评审,规划明确将借助海绵城市的生态智慧,打造蓝绿交融的山水宜居之城,到2020年,建成区20%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要求,2030年黄石整体建成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让城市

  “优水”不“忧水”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这样的构想,让人怦然心动。

  黄石水资源丰富,但一直以来是“优于水也忧于水”。黄石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城市滨江沿山环湖带状布局;建成区密度较大,不透水面积比例达到60%以上,局部达到80%以上;沿山、滨江、环湖腹地狭小,不利于山洪防治、雨水净化缓冲。

  而且,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截流和雨水管网设计标准较低,排江泵站总规模需要354立方米/秒,现状能力规模仅为296.1立方米/秒,中心城区易涝点达到39处,其中内涝低风险区1.36平方公里,中风险区0.69平方公里,高风险区0.25平方公里,地质里社区、彭家堑等地逢雨必涝,排涝泵站能力急需提升。

  建设海绵城市,可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契机,让黄石以后只“优水”而不用再“忧水”。

  “建设关键是要遵循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原则。”海绵城市如何建?《规划》中明确,按照建设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要求,探索出符合自身的建设模式,从而改变雨天“看海”,干旱“靠天”的情景。

  “山湖融城的山水宜居城市”是规划的总体定位。黄石要建设以自然山水为核心,构建蓝绿交融的海绵安全格局,打造生态海绵、弹性海绵和活力海绵的山水宜居城市。

  规划重点关注“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和水资源”的四水问题,提出以“蓄”“净”“排”为主,“渗”“滞”“用”为辅,综合协调蓝色、绿色和灰色海绵设施,从大海绵系统解决城市水安全和水环境,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同步谋划建设

  20个流域海绵系统

  规划以“一江三山,双湖映城”为城市空间骨架,提出通过绿化廊道、公园、水系、林、田、湖等海绵自然要素构建点、线、面一体的城市海绵网络空间,我市将同步谋划环磁湖、大冶湖核心区、胜阳港、下陆、铁山黄金湖等20个流域海绵系统的建设任务。

  海绵城市系统构建的重中之重在于水安全规划和水环境修复。规划划定了蓝绿生态海绵线,其中蓝线124.6平方公里,水面积率达到17.5%;生态绿地与城市绿地266.4平方公里,绿地率达到38%以上。

  面临城市内涝、防洪和山洪防治的核心问题,建立以湖库调蓄为主体的海绵蓝色设施,提升海绵灰色设施标准。

  在水安全规划中,针对内涝与防洪,根据防洪标准修建和加固防洪堤坝,合理控制湖泊防洪调蓄水位,完善城市雨水管网,雨水管网覆盖率远期达到90%以上。提高雨水管网达标率,雨水主次管网按2年—5年重现期标准计算,规划提升现状建成区雨水主次干管约88.7公里。提升排涝泵站抽排能力,远期新增154立方米/秒,泵站能力达标率达到95%以上。

  针对山洪防治,疏通现状排洪港,结合棚改降低建筑密度,增加绿地、透水铺装和调蓄设施,减少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

  在水环境修复中,规划提出实施铁山、老下陆、胜阳港等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提高胜阳港片区合流制管网截流倍数,加快已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提升污水厂处理排放标准,加强农业污染管控,修复湖泊湿地,严控重金属污染。

  环磁湖区域先试先行

  有重点、分步骤,结合自然流域、雨水分区、路网、行政边界等,将城区试点划分为55个管控单元,总面积136.32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31个管理单元;外围组团24个管理单元。特别是环磁湖区域,将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先试先行、积累经验。

  规划提出,试点内建筑与小区的建筑屋面雨水应引入建筑周围绿地入渗;小区充分利用绿地的入渗、过滤和吸收的功能,增大区域雨水入渗量,消减雨水径流的污染负荷。小区小型车路面、非机动车路面、人行道、停车场、广场应采用透水地面。小区道路超渗雨水宜就近引入周边绿地入渗。

  道路是城市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内容。规划区新建或改造道路,在满足同等道路功能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中分、侧分绿带或后排绿地布局低影响开发设施,有序组织雨水径流就近排入低影响开发设施,有效控制路面初期雨水污染。

  城市绿地、广场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城市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自身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并衔接区域内的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

  我市还计划在近期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其中包括石灰石矿海绵公园、江洋雨水公园、磁湖湿地公园、老鹳庙海绵公园、下陆西港改造等数十个重点项目。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友情链接

钢结构检测 地铁led 工程咨询 混凝土切割机 智慧供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