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

行业资讯

如何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新闻时间:2025-07-24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admin

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效评估指标体系需紧扣“全要素整治、全周期管理、多目标协同”的核心要求,以目标导向、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动态适配为原则,围绕整治的核心任务(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修复、文化传承等)和最终目标(空间优化、效率提升、生态改善、农民受益),系统设计层级化、可量化的评估框架。以下是具体构建路径与方法:

一、明确评估目标与定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效评估的核心目标是:

  1. 监督整治过程:识别整治措施是否落地、资金是否高效使用;
  2. 衡量目标达成度:验证是否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3. 支撑决策优化:为后续整治方案调整、政策完善提供数据依据;
  4. 强化农民参与:反映农民对整治效果的满意度与获得感。

评估需覆盖前期准备、实施过程、后期运营全周期,兼顾短期显性效果(如耕地面积增加)与长期隐性效益(如生态服务功能提升)。

二、构建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基于“目标-准则-指标”三级层级结构,结合全域土地整治的核心任务与政策要求(如《自然资源部关于规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通知》),可将指标体系分为4个一级准则层(对应四大整治工程)、12个二级维度层(细化关键任务)、30-40个三级指标层(具体量化或定性描述)。具体框架如下:

目标层准则层(一级指标)维度层(二级指标)指标层(三级指标)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效1. 国土空间优化度1.1 空间格局合理性- 耕地连片度(集中连片耕地占比)
- 建设用地集约度(村庄建设用地利用率)
- 生态空间占比(林地/湿地/水域面积变化)


1.2 空间管控合规性- “三区三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符合率
- 村庄建设边界内建设用地占比

2. 土地资源高效化2.1 农用地质量提升- 高标准农田占比(新增/改造面积)
- 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平均等别变化)
- 耕地“非粮化”整改率


2.2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闲置宅基地复垦率
- 低效建设用地(工矿/空心房)复垦率
-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完成率

3. 生态与人文协同度3.1 生态系统修复成效-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 河道/湖泊生态修复长度
- 矿山复垦绿化率
- 土壤污染修复达标率


3.2 历史文化保护成效- 传统村落保护完整率
- 历史建筑修缮率
- 非遗/民俗文化传承项目数量

4. 农民获得感与可持续性4.1 农民权益保障- 宅基地退出补偿满意度
- 整治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
- 公共服务设施(卫生室/学校)覆盖率


4.2 产业融合与发展潜力- 整治后农业产业化率(合作社/企业带动农户比例)
- 乡村旅游收入占比
- 新增就业岗位数量

三、指标选取的关键原则

  1. 目标导向性:指标需直接关联整治任务(如“高标准农田占比”对应农用地整理目标)。
  2. 可量化与可操作性:优先选择可通过遥感、统计报表、实地测量等手段获取数据的指标(如“耕地连片度”可通过GIS空间分析计算);定性指标需明确评分标准(如“农民满意度”可按“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分级赋值)。
  3. 区域差异性:根据整治区域类型(如平原耕地型、丘陵生态型、城郊融合型)调整指标权重(如平原区侧重“耕地连片度”,山区侧重“水土流失治理率”)。
  4. 动态适应性:设置“长期效益指标”(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与“短期成效指标”(如“建设用地复垦面积”),定期(如每年/每3年)更新评估。

四、指标权重赋值方法

权重赋值需综合专家经验与数据客观性,常用方法包括:

  1. 层次分析法(AHP):通过专家打分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层级指标权重(适用于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混合的场景)。
  2. 熵值法:基于指标数据离散程度确定权重(适用于定量指标为主、数据波动大的场景)。
  3. 组合赋权法:结合AHP与熵值法,平衡主观经验与客观数据(推荐用于全域土地整治这类多目标、多维度评估)。

示例(假设准则层权重):

  • 国土空间优化度(25%)
  • 土地资源高效化(25%)
  • 生态与人文协同度(25%)
  • 农民获得感与可持续性(25%)

五、数据采集与评估方法

  1. 数据来源:

    • 遥感与GIS数据:通过卫星影像、无人机航测获取土地利用变化(如耕地、建设用地面积)、生态修复效果(如植被覆盖度)等。
    • 统计数据:来自农业农村部门(耕地质量)、自然资源部门(建设用地复垦)、统计年鉴(农民收入)等。
    • 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农民满意度)、现场勘查(项目工程质量)获取定性数据。
  2. 评估方法:

    • 综合指数法:将各指标标准化(如Z-score标准化)后,加权求和计算总得分(范围0-100,得分越高成效越好)。
    • 对比分析法:对比整治前(基线)与整治后(现状)的指标变化,评估增量效益(如“耕地面积增加率”)。
    • 障碍度诊断:识别影响成效的关键短板(如某区域“生态修复率”得分低,需重点改进)。

六、典型应用场景与调整

  1. 试点地区中期评估:侧重“过程指标”(如资金到位率、项目进度),识别实施中的堵点(如农民参与度低)。
  2. 验收评估:侧重“结果指标”(如耕地质量提升、建设用地复垦率),验证是否达到试点目标。
  3. 长期跟踪评估:增加“可持续性指标”(如产业项目存活率、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估整治效果的延续性。

七、注意事项

  1. 避免指标冗余:同一维度的指标需避免重复(如“耕地面积”与“高标准农田占比”可合并或侧重后者)。
  2. 突出政策导向:纳入“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合规性”等政策硬性要求。
  3. 强化农民主体地位:设置“农民参与决策率”“补偿协议履行率”等指标,避免“重工程、轻民意”。

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效评估指标体系需以“目标-任务-效果”为主线,结合定量与定性方法,兼顾区域差异与动态调整,最终形成“可量化、可操作、可对比”的评估工具,为整治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友情链接

智慧污水厂平台 智慧排水系统 钢结构检测 工程咨询 智慧供水系统 基安物联 地下水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