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

行业资讯

政策解读:耕地占补平衡与全域土地整治的关联及实施要点

新闻时间:2025-08-02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admin

一、耕地占补平衡与全域土地整治的关联

耕地占补平衡与全域土地整治是耕地保护制度的两大核心抓手,二者通过“空间统筹+质量提升”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构建耕地保护长效机制:

目标一致性

数量平衡:占补平衡要求“占多少、补多少”,全域土地整治通过农用地整理(如撂荒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和建设用地复垦,为补充耕地提供空间来源。

质量提升:占补平衡强调“占优补优”,全域整治通过土壤改良、灌排设施配套等措施,将低效耕地升级为高标准农田,确保新增耕地质量不低于被占用耕地。

生态协同:全域整治统筹农田生态修复(如建设生态沟渠、植被缓冲带),减少面源污染,与占补平衡的“产能稳定”要求形成互补。

实施路径互补

全域土地整治是占补平衡的主要实施载体,通过系统性整治激活“沉睡”土地资源,将碎片化耕地集中连片,提升补充耕地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占补平衡为全域整治提供政策激励,例如补充耕地指标跨省调剂收益可用于乡村振兴,反哺整治资金投入。

二、政策实施要点

(一)管理范围全覆盖

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

将非农建设、造林种树、种果种茶等各类占用耕地行为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明确补充责任主体(占用者自补或政府统筹)。禁止“虚假补充”,严禁将生态脆弱区、25度以上陡坡地等开垦为耕地。

强化质量验收与监管

新增耕地需通过土壤检测、产能核定等程序,确保质量等级不低于被占用耕地,并纳入耕地质量等别动态监测。建立“先补后占”机制,整治后的耕地需通过国土变更调查和验收方可用于指标核销。

(二)实施路径创新

全域整治统筹实施

农用地整理:优先恢复平原区优质耕地,将零散耕地“小块并大块”,配套田间道路、灌溉设施,提升规模化经营能力。

建设用地整理:腾退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复垦为耕地,节余指标可跨省流转,收益反哺农村基建。

生态修复:修复退化农田,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减少水土流失,保障耕地生态功能。

政策工具协同

指标调剂:省域内补充耕地指标可调剂使用,优先保障粮食主产区需求;跨省调剂收益用于乡村振兴。

激励机制:对超额完成耕地恢复任务的地区给予财政奖励,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整治(如允许3%流转面积开发文旅项目)。

(三)保障机制

责任分级落实

中央统筹总量管控,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建立“以补定占”机制,以省域耕地净增加量确定次年非农建设占用规模上限。落实“田长制”,压实地方政府和村级组织监管责任。

群众权益保障

整治方案需经村民议事决策,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补偿权益,严禁强制搬迁或合村并居。对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生态补偿等环节明确补偿标准,激发农民积极性。

三、政策突破与挑战

突破性举措

“大占补”改革:将农业结构调整(如园地、林地恢复)纳入占补平衡,拓宽补充耕地来源。

生态型补充耕地:探索盐碱地、矿山废弃地等非传统资源开发,同步修复生态。

现实挑战

质量监管难度大:部分补充耕地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倾向,需强化验收与后期管护。利益协调复杂:跨区域指标调剂易引发地方保护主义,需完善定价机制和利益分配规则。

耕地占补平衡与全域土地整治的深度融合,标志着我国耕地保护从“被动补救”转向“主动治理”。通过“数量管控+质量提升+生态修复”三位一体模式,既能守住耕地红线,又能激活土地要素价值,为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提供双重保障。未来需进一步细化质量监管标准、优化跨区域调剂机制,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下一篇:暂无

友情链接

智慧污水厂平台 智慧排水系统 钢结构检测 工程咨询 智慧供水系统 基安物联 地下水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