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

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前期谋划阶段的八大核心环节

新闻时间:2025-08-04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admin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国土空间优化的系统性工程,其前期谋划阶段是项目启动和成功实施的关键基础,核心任务是通过全面调研、问题诊断、目标设定和方案设计,形成科学可行的整治框架。以下是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可分为八大核心环节:

一、政策研究与顶层对接

政策文件学习:梳理国家及地方关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政策(如自然资源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要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等),明确试点要求、支持政策(如土地指标交易、财政奖补)、禁止性规定(如永久基本农田调整限制)等。上位规划衔接:对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等,确保整治目标与区域发展战略(如城乡融合、产业升级、生态安全)一致,避免“规划打架”。地方需求研判:结合地方党委政府的发展诉求(如耕地占补平衡、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产业培育),明确整治的核心任务(如重点解决耕地碎片化、建设用地低效利用或生态退化问题)。

二、现状调研与数据采集

通过“天地空”一体化手段全面摸清底数,形成“现状一张图”:

土地利用现状:利用遥感影像、第三次国土调查(三调)数据、年度变更调查等,分析土地利用结构(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比例)、耕地质量(等别、连片度)、建设用地分布(村庄、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及闲置情况)等。资源禀赋与生态本底:调查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如湿地、林地、河道)的分布与质量,识别生态退化区域(如水土流失、石漠化、污染地块);评估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古建筑)的保护需求。社会经济调查:统计人口分布(户籍人口、常住人口、空心村比例)、产业结构(农业、工业、服务业规模及主导产业)、基础设施(道路、水利、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如灌溉覆盖率、通村路硬化率)。权属与利益关系:核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权属现状,梳理历史遗留问题(如土地纠纷、闲置宅基地未确权)。

方法:结合无人机测绘、入户访谈、问卷调查、部门座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确保数据真实性和针对性。

三、问题诊断与潜力分析

基于现状数据,系统识别核心问题并量化整治潜力:

问题诊断:农业生产:耕地碎片化(单块耕地面积小、分散)、质量退化(土壤污染、灌溉设施缺失)、生产效率低(机械化难度大);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粗放(“空心村”、一户多宅)、城镇工矿用地低效(批而未供、低效厂房)、城乡用地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生态空间被侵占(耕地“非粮化”、林地开垦)、污染问题(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弃物)、生态系统破碎化(湿地萎缩、河道断流);社会治理:土地权属矛盾、村民参与意愿低、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教育、医疗)。整治潜力评估:农用地整理潜力(可合并耕地面积、提升质量等级的潜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闲置宅基地、低效工业用地可复垦为耕地的规模);生态修复潜力(退化土地可恢复为林地、湿地的面积);节余建设用地指标潜力(通过整治产生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输出:形成《现状问题清单》和《整治潜力分析报告》,明确“哪里有问题、有多大潜力”。

四、目标体系与定位设定

围绕“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要求,制定可量化、可考核的目标:

总体目标:结合地方实际,提出整治的核心方向(如“打造乡村振兴示范镇”“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样板区”)。具体指标:农业生产: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耕地连片度提升比例、粮食综合产能提高量;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率(如减少低效用地规模)、节余建设用地指标数量;生态环境:生态修复面积(如退化耕地还林还草、河道整治长度)、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提升目标;社会效益:村民人均收入增长、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土地权属纠纷化解率。功能定位:明确整治后的空间功能(如“生态保育型”“产业集群型”“文旅融合型”),避免“千村一面”。

五、空间布局优化与方案框架设计

以“三生空间”统筹为核心,提出空间优化方案:

农用地整理:优化耕地布局:通过田块归并、表土剥离再利用,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配套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土壤改良(如增施有机肥、治理污染)等工程;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严格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确需调整的需按规定程序报批并补划。建设用地整理:村庄建设用地:结合“空心村”整治,引导散居农户向中心村集中,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发展民宿、公共服务);城镇/工矿用地:推动低效工业用地“退二进三”或“工改工”,整合零散建设用地,配套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节余指标使用:明确节余建设用地指标的流转方向(如用于城镇建设、跨区域交易)。生态保护修复:修复退化生态空间:对水土流失区实施坡改梯、植被恢复;对污染地块开展土壤修复;构建生态网络:沿河道、道路建设生态廊道,连接孤立生态斑块(如林地、湿地);保护自然景观:保留乡村原有地形地貌(如梯田、池塘),避免过度硬化。产业融合布局:结合地方特色(如特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农业+加工+文旅”产业链空间(如农产品加工园、乡村体验区),促进“三产”融合。

六、资金平衡与机制设计

资金需求测算:估算整治工程总投资(包括土地整理、生态修复、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明确资金来源渠道:财政资金:中央/省级专项补助、地方政府预算;社会资本:通过土地指标交易收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PPP模式吸引企业参与;村民自筹:通过宅基地有偿退出、土地流转租金等方式筹集。资金平衡方案: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确保整治收益覆盖成本(如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收入、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收益、产业发展带来的税收和就业收益)。长效管理机制:组织机制:成立政府主导的整治领导小组(自然资源、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协同),设立村级协调小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土地整治收益在政府、村集体、村民之间的分配比例(如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务工获得收益);监督机制:建立项目公示制度(土地整治范围、补偿标准)、工程质量监管(第三方监理)、后期管护责任(村集体负责公共设施维护)。

七、公众参与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村民参与:通过入户访谈、村民代表大会、“线上+线下”公示等方式,充分征求村民对整治范围、土地权属调整(如宅基地置换、耕地流转)、产业项目的意见,确保方案符合村民需求。权属调整合法性:核查土地权属现状,编制《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明确调整范围、补偿标准和权属变更程序,经村民会议表决通过后报县级政府审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析可能引发的风险(如村民反对权属调整、补偿标准争议、施工扰民),制定应对预案(如加强沟通、调整补偿方案、优化施工时序),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八、可行性研究与方案报批

多方案比选:针对不同整治方向(如侧重生态修复或产业发展),编制多个备选方案,从技术可行性(如土地整治难度)、经济合理性(资金平衡)、社会可接受性(村民支持度)等维度综合评估,选定最优方案。专题论证:组织专家对规划方案、土地指标交易、生态修复技术等进行论证,确保符合相关规范(如《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报批与备案: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含现状分析、目标指标、空间布局、资金平衡、公众参与等)逐级上报省级自然资源部门审批,通过后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正式启动实施。

前期谋划阶段的核心是“谋深、谋细、谋准”,通过全面调研、问题导向、多方协同,形成“目标清晰、布局合理、机制可行、群众支持”的整治框架,为后续实施提供科学依据,避免“重建设轻规划”“重指标轻实效”等问题。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友情链接

智慧污水厂平台 智慧排水系统 钢结构检测 工程咨询 智慧供水系统 基安物联 地下水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