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的六类典型模式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模式需结合地域特征、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灵活选择,根据政策导向与实践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六类典型模式:
一、按空间尺度划分
乡镇单单元整治模式
特点:以单一乡镇为实施单元,聚焦内部资源整合,适用于规模较小、问题相对集中的区域。实践案例:浙江嘉兴通过“小田并大田”推动耕地集中连片,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天福万亩方,新增耕地质量显著提升。适用场景:耕地碎片化严重、需快速优化空间布局的乡镇。
跨乡镇联合整治模式
特点:打破行政边界,整合多个乡镇资源,适用于区域协同发展需求高的地区。实践案例:浙江宁波通过跨乡镇整治推动资源重组与产业重整,形成全域“三生空间”重构。政策支持:允许整治单元超过一个乡镇时,统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二、按整治目标划分
耕地保护与提质模式
调整耕地布局,将山上耕地逐步下移至平坦区域;客土改良贫瘠耕地(如湖南浏阳治理1700亩非粮化耕地)。核心:通过农用地整理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措施:政策工具:占补平衡、高标准农田建设。
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模式
江西瑞昌打造“千亩特色产业+万亩高标农田”,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上海金山创新农业标准地,融合耕地、林地等多功能生态用地。核心: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实践案例:政策工具: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碳汇交易。
三、按城乡融合路径划分
城乡要素流动模式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跨县域交易(如广西河池盘活建设用地指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发展产业(如上海松江改造低效厂房为科技园)。核心:通过建设用地整理释放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措施:适用场景:城市近郊或产业基础较好的乡村。
产业融合振兴模式
重庆九龙坡打造柑橘产业与红色研学基地,年接待游客24万人次;江苏苏州整合零散工业用地为产业社区,容积率从0.7提升至2.5。核心:整治与产业导入结合,激活乡村经济。实践案例:政策工具:点状供地、混合用地。
四、按组织模式划分
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模式
特点:政府统筹规划,村民全程参与决策,保障权益共享。实践案例:浙江余杭以“土地整治+基层治理”激活村民共建热情,通过“一棵樟树”凝聚共识。关键机制:村民议事会、补偿安置协商。
社会资本撬动模式
特点:引入企业投资,探索PPP、EPC+O等模式。实践案例:江西余江引入企业建设“产业下沉”车间,带动140余人就业。风险控制:需明确社会资本收益分配与退出机制。
五、按政策工具组合划分
“三区三线”微调模式
调整永久基本农田时确保新增面积≥调整面积的5%;允许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流转。核心:在严守耕地红线前提下,局部优化用地布局。措施:
“多规合一”规划引领模式
特点:将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产业规划等深度融合。实践案例:上海金山将农业标准地与设施农用地、林地统筹布局。
六、按地域特色划分
山地生态型模式
适用区域:西南山区(如广西河池)。重点:梯田整治、石漠化治理、生态移民搬迁。
平原集约型模式
适用区域:华北平原(如河南民权)。重点:规模化农田整治、智能农业设施配套。
滨海湿地型模式
适用区域:沿海地区(如上海崇明)。重点:湿地修复、盐碱地改良、生态旅游开发。
选择实施模式的关键原则
因地制宜:山区侧重生态修复,平原侧重规模经营,城郊侧重产城融合。政策适配:灵活运用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等工具,突破土地指标瓶颈。利益共享:确保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就业安置、集体分红等方式受益。风险可控:避免盲目追求指标交易收益,需同步规划产业导入与基础设施。
通过以上模式组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实现“耕地保护-生态修复-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多维目标,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