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

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整治实施范围的划定方法与实践

新闻时间:2025-09-11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admin

一、划定原则

政策导向
以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为刚性约束,确保整治范围符合上位规划要求。

问题导向
聚焦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如耕地碎片化、建设用地低效、生态退化),优先选择整治需求迫切的区域。

空间统筹
统筹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空间布局,实现“田水路林村”全要素系统性重构。

公众参与
充分征求村集体、村民意见,保障农民权益,避免“一刀切”式划定。

二、数据支撑与技术方法

基础数据收集

遥感影像:获取高分辨率卫星或无人机影像,识别土地利用现状(如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国土调查数据:基于“三调”及年度变更调查数据,明确土地权属、地类、质量等级。生态保护红线:避开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

潜力评价模型

限制性因子法:排除生态保护红线、地质灾害区、永久基本农田等不可整治区域。多因素加权评分:结合耕地质量、碎片化程度、交通条件、权属清晰度等指标,划分潜力等级(高、中、低)。

空间分析技术

GIS叠加分析:将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坡度(≤25°)、土壤质量、灌溉条件等图层叠加,识别适宜整治区域。可视化表达:生成整治潜力分布图,直观展示优先整治区域。

三、实施步骤

基础调查

开展土地利用现状、权属、质量、生态问题等全要素调查,形成“问题清单”。示例:某县通过无人机航测发现某镇存在1200亩碎片化耕地、5个空心村。

潜力识别

基于潜力评价模型,筛选可整治区域(如将碎片化耕地连片潜力区、低效建设用地复垦区纳入范围)。示例:浙江某镇划定3个整治片区,总面积5800亩,其中耕地连片区3200亩、空心村复垦区1500亩。

范围初划

结合行政边界、自然地理条件(如河流、山脉走向),划定相对完整的整治单元(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单元)。示例:广东某镇以自然村为单元划分4个整治片区,避免跨村权属纠纷。

方案比选与优化

对比不同划定方案的整治潜力、成本收益、生态影响,选择最优范围。示例:某项目原计划包含生态红线内区域,经优化调整后剔除,改选邻近低效建设用地复垦区。

审批备案

编制《全域土地整治实施方案》,明确整治范围、任务、资金等,报省级自然资源部门审批备案。

四、注意事项

权属清晰

避免跨行政村或争议地块,确保整治范围内土地权属明确(如通过“互换并地”解决碎片化问题)。

生态优先

严禁占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优先修复矿山、湿地等生态敏感区。

利益平衡

协调农民、村集体、企业利益,确保整治后耕地用于粮食生产,建设用地指标收益反哺农村。

动态调整

根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如新增违法用地、生态变化),及时调整整治范围。

五、典型案例


地区划定范围特点成效
浙江嘉兴以乡镇为单元,连片整治耕地1.2万亩新增耕地1500亩,机械化率提升至90%,获“全国土地整治示范县”称号
上海松江聚焦空心村与低效工业用地,复垦1.5万亩腾退建设用地指标用于科创园区建设,农民人均收入超4万元
江西余江以宅基地改革为切入点,复垦1.8万亩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吸引社会资本投资12亿元,发展现代农业

六、总结

全域土地整治实施范围的划定需以问题导向、空间统筹、政策合规为核心,通过“数据支撑+技术分析+公众参与”实现科学决策。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数字化工具应用(如AI潜力评价模型)、市场化机制创新(如指标跨省交易),推动整治范围划定从“经验判断”向“精准施策”升级。

关键数据:典型县域整治范围划定中,农用地整理占比约60%,建设用地整理占比30%,生态修复占比10%。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友情链接

智慧污水厂平台 智慧排水系统 钢结构检测 工程咨询 智慧供水系统 基安物联 地下水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