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以在哪些区域进行?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区域选择以“问题导向、需求迫切、政策适配、群众自愿”为核心原则,重点聚焦土地利用矛盾突出、乡村功能退化、发展动能不足的区域,需同时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含“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及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以下是具体可开展整治的重点区域类型及适配场景:
一、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类区域
核心问题:耕地碎片化、质量等级低、配套设施落后,“非粮化”“非农化”隐患突出。
适配场景:
耕地连片度低(如单块耕地面积<5亩,碎片化率>30%)的区域,如南方丘陵地区的“巴掌田”“碎米田”、北方平原的“插花地”;土壤质量退化(如酸化、盐碱化、有机质含量<1.5%)的区域,如东北黑土区退化耕地、南方红壤区酸化耕地;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如灌溉覆盖率<50%、机耕路硬化率<40%)的区域,无法满足规模化、机械化种植需求。
整治方向:通过土地平整、权属调整、土壤改良、灌排设施建设,打造“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数量与质量。
二、村庄建设与环境优化类区域
核心问题:“空心村”现象严重、宅基地闲置、村庄布局无序、公共服务缺失。
适配场景:
空心村占比高(如闲置宅基地面积>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20%、户籍人口空心化率>30%)的村庄;村庄布局分散(如自然村数量>5个/行政村、人均建设用地>150㎡),“散、乱、挤”问题突出的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如缺乏村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便民超市)或布局不合理的村庄,难以满足村民日常需求。
整治方向:通过宅基地退出、闲置建设用地复垦、村庄布局优化(如“缩村并点”“中心村集聚”),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村庄整洁、功能齐全、宜居宜业”。
三、生态修复与系统治理类区域
核心问题: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山水林田湖草沙”割裂。
适配场景:
水土流失严重(如侵蚀模数>2000t/km²·a)的区域,如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区;河道/湖泊淤积、水质恶化(如劣Ⅴ类水体占比>15%)的水网区域;林地退化(如疏林地、灌木林地占比>40%)或矿山废弃地(如采矿塌陷区、尾矿库)分布的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如农药化肥利用率<35%、畜禽粪污资源化率<60%)的农业产区。
整治方向: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如河道清淤、坡耕地还林、矿山复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四、产业融合与乡村发展类区域
核心问题:土地资源分散、产业同质化、农民增收乏力。
适配场景:
具有特色资源禀赋(如优质耕地、生态景观、非遗文化)但未整合利用的区域,如茶叶主产区的零散茶园、旅游景区周边的分散民宿;产业基础薄弱(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30%、乡村旅游收入占比<10%)的村庄;集体经济空壳(如年收入<10万元/村)的区域,需通过土地整治盘活资源激活集体经济。
整治方向:通过土地整合(如集中流转耕地、盘活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土地整治+乡村旅游”“土地整治+农产品加工”等模式,实现“以地生财、以业富民”。
五、城乡融合发展类区域
核心问题:靠近城镇的乡村“半城市化”,土地利用效率低,城乡要素流动不畅。
适配场景:
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外围(如距离县城/中心镇<10公里)的村庄,承接城镇功能外溢需求;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如废弃乡镇企业用地、旧厂房)的区域,可盘活用于发展乡村产业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需配套城镇公共服务(如物流园区、养老基地)的区域,通过整治整合土地资源保障项目落地。
整治方向:通过村庄整治、集体建设用地整合,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如城镇资本下乡、农村劳动力进城),推动城乡一体化。
六、特殊需求类区域
核心问题:因历史或突发情况导致土地利用异常,需通过整治修复或优化。
适配场景:
传统村落(纳入国家/省级名录):需兼顾保护与发展,整治中保留历史风貌,优化内部布局;灾后重建区(如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后的区域):通过土地整治恢复生产生活条件;边疆或民族地区:结合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通过整治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区域发展。
⚠️ 禁止或限制开展整治的区域
需严格遵守“三线管控”要求,以下区域原则上不得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或在严格论证下局部微调):
生态保护红线核心区: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核心地块:如优质高产粮田,严禁调整为非耕地;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如滑坡、泥石流易发区,需先治理灾害再考虑整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严禁破坏历史格局与建筑风貌。
总结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区域选择,本质是**“哪里有问题,就整治哪里;哪里有需求,就支持哪里”**。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治理,将“问题区域”转化为“发展优势区域”——既守牢耕地、生态、文化底线,又激活乡村产业、人居、治理的活力。
例如:
浙江嘉兴的平原水乡:针对耕地碎片化,开展“农田连片整治”,打造万亩高标准农田;贵州毕节的乌蒙山区:针对生态退化+贫困问题,实施“生态修复+特色经果林”整治,实现“治山+增收”;江苏苏州的城郊村庄:针对城乡融合需求,整治闲置建设用地发展文创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注:具体区域需结合当地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及试点政策确定,各省可因地制宜细化标准。)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