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

行业资讯

超长期国债的发行规模是否有可能继续扩大?

新闻时间:2025-05-28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admin

结合当前政策导向、经济需求及市场环境,超长期国债的发行规模存在继续扩大的可能性,但需平衡财政可持续性与市场承接能力。以下是中铁城际具体分析:

一、支持扩大的因素

政策明确加力

财政预算安排: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计划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较2024年增长30%,且资金投向进一步扩围至“两重两新”(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 新型基建、新型城镇化)及消费领域。长期战略需求:国家重大工程(如科技创新、粮食安全、区域协调)及民生项目(如地下管网改造、高等教育)需长期资金匹配,超长期国债是重要融资工具。

中央加杠杆空间较大

债务结构优化: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25.6%)显著低于地方政府(35.2%)及美、日等发达国家,通过中央加杠杆可缓解地方债务压力。国际经验支持:日本近期拟缩减超长期国债发行,但我国经济转型期仍需中央主导长期投资,政策空间相对充裕。

经济稳增长需求

内需不足压力:2025年一季度消费增速(4.6%)仍低于疫情前水平,通过超长期国债支持消费补贴(如以旧换新)可提振内需。投资回报率边际下降:传统基建项目收益走低,需通过超长期国债引导资金投向新质生产力、绿色基建等战略领域。

二、制约扩大的挑战

市场承接能力有限

银行保险配置压力:2025年前4个月政府债净融资占社融增量92%,银行国债持仓占比达14.7%(接近历史高位),继续增持可能挤压信贷投放。利率风险敏感:当前50年期国债中标利率(2.1%)高于二级市场(2.05%),显示市场对供给过剩的担忧,可能抑制后续购买意愿。

国际环境扰动

美债收益率飙升: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5%,外资可能转向美债等高收益资产,影响中国超长期国债吸引力。

财政可持续性争议

赤字率隐忧:2024年财政赤字率已达7.7%,若持续扩大超长期国债发行,可能引发市场对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

三、未来趋势判断

短期(2025年):规模或维持高位,但增速放缓

2025年预计发行1.3万—1.5万亿元,重点支持“两新”扩围(如消费补贴增至3000亿元)及绿色智能基建。发行节奏可能调整(如减少单次规模、延长周期),以缓解市场压力。

中长期:结构性扩容与工具创新

品种多元化:可能新增绿色债券、养老金融债等细分品种,吸引长期资金。政策协同:央行或通过降准、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提供流动性支持,增强市场承接力。

结论

超长期国债发行规模短期内仍将扩大,但需依赖政策优化(如节奏控制、利率引导)与市场机制完善(如流动性管理)。中长期来看,其作为“稳增长+调结构”工具的战略地位不会改变,但需与地方债、政金债等形成协同,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工具。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友情链接

智慧污水厂平台 智慧排水系统 钢结构检测 工程咨询 智慧供水系统 基安物联 地下水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