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实施过程中,如何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衔接性?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规划科学性与衔接性是保障整治成效的核心前提,需通过“顶层设计-技术支撑-多方协同-动态优化”的全流程管控来实现。以下从科学性保障和衔接性保障两方面展开具体措施:
一、确保规划科学性的核心措施
科学性要求规划符合自然规律、区域特征和发展需求,避免“拍脑袋决策”或脱离实际的“一刀切”。关键措施包括:
1.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总纲,强化顶层约束
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将整治范围、目标与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严格衔接,确保整治区域符合规划管控要求。例如,生态保护红线内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整治重点应转向生态修复而非工程开发。衔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耕地保护专项规划: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落地工具”,明确整治区域的耕地恢复、建设用地盘活、生态修复等具体任务,避免与上位规划目标冲突。
2. 采用多学科技术方法,提升规划精准性
全要素调查与评估:利用卫星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全面摸清区域内的耕地质量、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生态本底(如水土流失区、湿地分布)、历史文化资源(如古村落、古树)等基础数据,形成“一张底图”。例如,通过无人机航测精准识别闲置宅基地、低效工矿用地的具体位置和面积。模拟预测与情景分析:运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生态效应模拟(如水文连通性分析)、经济可行性测算(如成本-效益分析)等工具,预演不同整治方案的效果(如新增耕地率、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幅度、农民收益变化),选择最优方案。例如,针对山地丘陵区,需模拟“坡改梯”后的水土流失风险,避免因过度平整破坏原有生态。
3. 强化现状调研与公众参与,确保“需求导向”
实地踏勘与民意征集:规划编制前需开展“驻村调研”,组织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现场勘查,同时通过“村民座谈会”“入户访谈”等方式收集农民需求(如希望保留的传统村落、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避免“规划与实际脱节”。例如,某试点地区在规划阶段发现村民对“集中居住”意愿低,最终调整为“原地改造+适度集中”,更符合农民生活习惯。专家论证与第三方评估:邀请农业、生态、规划、社会学等领域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多轮评审,重点论证耕地质量提升可行性、生态风险可控性、农民权益保障措施等;委托独立第三方机构评估规划的经济合理性(如资金投入与产出比)和社会接受度(如村民支持率),确保规划科学严谨。
二、确保规划衔接性的关键路径
衔接性要求规划与上级规划、同级专项规划、相邻区域规划“无缝对接”,避免“各自为政”“空间冲突”。具体措施包括:
1. 纵向衔接:上下级规划协同
落实省级规划要求:省级自然资源部门需出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技术指南,明确不同区域(如平原、山地、城郊)的整治重点和指标要求(如耕地集中连片最小面积、生态修复比例),指导市县规划编制。例如,国家层面要求“保护农耕肌理”,省级可细化为“保留传统农田景观的连片度不低于80%”。指导乡镇(村)规划落地:市级规划需将省级目标分解到县级,县级规划进一步细化到乡镇,明确整治项目的具体位置、规模、时序(如“2025年前完成XX村500亩耕地整理”),并与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无缝衔接,避免“规划打架”。例如,某县在编制县级整治规划时,同步调整乡镇村庄规划中的建设用地布局,确保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能直接用于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2. 横向衔接:多部门、多专项规划融合
建立“多规合一”协调机制: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联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水利、住建、文旅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耕地保护、生态修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目标任务,避免“各编各规”。例如,农业农村部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需与整治规划的“农用地整理”任务共享数据,避免重复建设。统一规划底图与数据标准: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各部门的空间数据(如耕地保有量、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形成“全域覆盖、动态更新”的整治规划数据库,确保各部门在同一个“底图”上开展工作。例如,水利部门的灌溉规划需基于整治规划的农田布局,避免“水利设施建在非耕地区域”。
3. 动态调整机制,适应发展变化
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体系: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实时监测整治进展(如耕地数量变化、生态修复效果),每年度开展规划实施评估,重点分析是否存在“偏离目标”“空间冲突”等问题(如新增耕地被转为建设用地)。依法依规调整规划:若因政策调整(如耕地保护目标升级)、重大项目建设(如交通线路变更)或自然条件变化(如地质灾害影响)导致原规划无法实施,需按程序启动规划修改,确保规划与实际需求同步。例如,某试点因国家新增“耕地进出平衡”政策,需调整原整治方案中“园地改耕地”的规模,避免突破耕地保有量约束。
总结
确保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科学性与衔接性,需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依托技术手段摸清底数、模拟验证,同时强化公众参与和多部门协同,最终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符合实际”的规划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规划空转”“整治乱象”,真正实现耕地保护、生态优化与乡村振兴的多赢目标。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