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

行业资讯

如何实现从道路到街道设计方法的转变?

新闻时间:2018-06-04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ztcjjt

一、引言

深圳市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发展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深圳市城市可建设用地900 平方公里,实际人口约为1850 万,人口密度约2.0万人/km2,成为世界罕见的超高密度超大城市。

近年来,深圳市人口岗位持续增长,小汽车交通出行需求快速增加,城市道路交通形势日趋严峻。同时,现阶段注重机动车通行的道路建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小汽车出行、加大城市交通压力,使城市交通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巨大的考验。

打造“轨道都市、宜行城市”是深圳支撑高密度、高质量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以优化“轨道+步行”出行体验为导向,通过道路空间塑造、景观提升、街道活化,促进城市宜居与经济繁荣,是未来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

二、从道路到街道转变的设计方法

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供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的道路。街道指的是在城市范围,全路或大部分地段两侧建有各式建筑物,设有人行道和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道路。就概念而言,道路较为强调交通功能,可以根据交通功能划分为若干等级,而街道强调空间界面围合、功能活动多样、迎合慢行需求,根据沿线建筑使用功能于街道活动分为不同类型。

由此可见,街道是城市道路与沿线空间的合集,是城市活动的重要载体,除了传统的交通功能,还集合了多元化的城市功能和活动。正如马歇尔·伯曼所言:“街道的主要目的是社交性,这赋予其特色:人们来到这里观察别人,也被别人观察,并且相互交流见解,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目的,没有贪欲和竞争,而目标最终在于活动本身……”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目前,深圳市整体路网格局已基本形成,其中“七横十三纵”高快速路及纵横交错的主干道形成了全市交通的骨干路网,承担着市域范围快速通过性的客货运交通。而直接面向广大市民的次、支路系统则主要承担市民日常出行的集散交通,同时也是开展公共活动的载体。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机动化出行需求也快速增长,至2015 年,全市机动化出行总量达到2076 万人次/日,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一味地对社区级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将诱增更多的交通流量,同时,社区环境也将进一步恶化。

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希望通过大量轨道交通的建设,来解决人民的出行问题,打造“轨道都市、宜行城市”。至2016 11 月,轨道三期号线跟号线开通,轨道运营里程达到285 公里,至2025 年轨道四期工程建成,轨网将增至720 公里,远期将超过1234 公里。“轨道+步行”出行以及市民对宜居生活品质的渴求,都使得未来道路需要承载大量的步行客流。

因此,如何结合“轨道都市”的建设,改变传统城市道路改造设计的思维,通过对社区级城市道路及环境进行综合改造,实现传统城市道路到街道的转变,实现“宜行城市”的目标。本文以深圳市罗湖区微片区改造为例,主要通过空间分配、车速管控及景观提升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综合改善,塑造功能完整的街道,从而实现的传统城市支路级别道路向街道的转变。

1、空间分配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写道“城市中道路担负着重要任务,然而路在宏观上是线,在微观上却是很宽的面。街道尤其是人行便道,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城市中富有生命力的器官。”

然而,在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和建设中,人们往往都是车本位,注重机动车交通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忽略人的权利和需求,导致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常态化、交通事故频发。

因此,我们在社区级城市支路的改造中,应重点关注慢行者的感受,优先满足其需求,通过道路空间资源向公交、慢行倾斜,以提高街道的整体通行效率。

 

2、车速管控

人们在道路公共空间范围行走或活动时,最为关注和担忧的就是安全问题,而机动车辆超速是造成市区大部分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虽然在城市各级别道路中,均有限速规定,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关车辆并未超过标识速度,但它们的速度已经快于当时的条件要求,这主要由于道路基础设施给予了驾驶员“错误信号”,驾驶员并未意识到其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其所处情形的要求。

因此,在城市支路级别道路改造中,我们引入了城市交通稳静化(Traffic calming)理念,通过压缩机动车道宽度、设置道路线型曲折化、缩小转弯半径以及路面铺装材料变化等措施,减少社区穿越性交通,实现对车速的管控,以保障居民出行及活动安全。

交通稳静化是道路设计中减速技术的总称,即通过道路系统的硬设施(如物理措施等)及软设施(如政策、立法、技术标准等)降低机动车对居民生活质量及环境的负效应,改变鲁莽驾驶为人性化驾驶行为,改变行人及非机动车环境,以期达到交通安全、可居性、安全性问题。目的在于改变驾驶员对道路的感知从而使其以合适当前环境的速度驾驶,提升街道安全。

3、景观提升

街道作为城市形象的展示,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反映一个城市风貌、特色的最直接表现。街道景观是街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进行活动和体现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街道景观分为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两个部分,动态景观主要是指使得街道动起来的人和车辆,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得街道具有活力;静态景观主要是指街道两旁的建筑、小品、绿化、环境设施等,由于它们的加入才使得街道景观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提供更好的体验等。

因此,在城市支路级别道路改造中,应打破原有道路红线限制,积极挖掘道路沿线有开发潜力的空间,合理设置绿化、增加创意城市家居、运动锻炼场地、艺术雕塑和导向标识,以便吸引不同的人群活动,打造利于交往的公共空间。

三、深圳市罗湖区微片区改善案例

深圳市罗湖区作为全市最早开发的城区,近年来交通问题尤其突出。未来,随着罗湖区城市更新项目快速推进,道路交通及环境压力将更加严峻。为优化交通出行结构,解决轨道“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引导市民由小汽车出行向“慢行+公交”出行方式转变,罗湖区开展了微片区道路交通和景观综合提升工程,重点改造慢行交通及街道环境,建设“精致、精品、精彩”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区。

1、罗湖微片区改造实例一:碧波片区

碧波片区位于罗湖区,为深圳最老的一个以居住、学校为主的片区,该片区文化氛围浓厚,动漫基地、罗湖区图书馆、音乐厅,多所学校聚集于此;大量学生在街道上活动,原有道路人行空间极为不足,同时在片区主要的对外联系通道上缺少非机动车道,导致“人非”、“机非”混行严重,整体环境和安全性较差;同时,大树成荫郁闭度过高,公共空间开放性不足,部分功能缺失。

根据片区性质和上位规划,该片区定位是慢行优先、片区居民交往的空间和安宁街区。

首先,我们对片区内部道路空间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在不改变原有交通组织的情况下,适当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增加人们的活动空间。

● 碧波一街:原双向车道机动车道宽度从米压缩为米,利用两侧消极的绿化带,将两侧人行道宽度从米加宽到米。

● 黄贝路:原10 米机动车道压缩为米,在两侧各设置1.5 米宽自行车道,解决自行车出行和地铁接驳需要。

同时,碧波片区内道路均为社区级城市支路,原有道路条件(直线)和限速(3040km/h)明显不利于安宁社区的建设。我们通过通过设置一系列的交通稳静化措施,例如道路曲折化、人行过街抬高及交叉口转弯半径缩窄等,适当降低降低碧波一街、德智路和黄贝路车速(2030km/h),从而改善行人交通安全。

结合打开公共空间、市政公园改造进行景观综合提升,改善慢行出行体验,比如:在碧波一街主入口,结合市政公园景观整体改造,将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及公共空间进行一体化铺装设计,同时打开封闭的绿化空间,增设方便市民停留的休息平台。结合景观提升增设家具座椅、人行标识、花箱等;包括对市政井盖、盲道等进行精细化设计。

2、罗湖微片区改造实例二:东门老街片区

东门老街片区是深圳最早的商圈,由于建设时间较早,现状存在人车冲突严重、购物环境差等问题。在改造中,我们主要注重商业氛围的营造,尽量减少车行对商业氛围的不良影响,打造“以人为本、人车共享”的步行体验良好、有吸引力的景观购物大街,让老东门片区的焕发新活力、新生命。

基于现状业态及上层规划,该片区定位为城市的门户、景观购物街、时尚休闲街道。

东门老街片区位于东门商业圈范围,日常人流量较大,尤其是节假日,现状人行道较为拥挤。在改造中,我们首先通过断面调整,拓展行人活动的空间,方便客流能做更多的停留。

通过对道路空间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使得我们的道路成为更适合人们停留、活动的街道。

● 东门老街:机动车道由10 米压缩至米,两侧人行道分别从米加宽至米,从8米加宽至10米。

同时,结合该片区的商业特点,在东门老街我们容许人们随意在街道中穿行,因此对车速的管控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通过抬高机动车道,使得机动车道与两侧人行通道在统一标高,并在道路两端进入该道路的地方设置坡道和相关警示标志,提醒进入该片区的司机谨慎驾驶;同时机动车道路面采用了不同于常规沥青路面的做法,改用石材铺装,通过路面铺装变化进一步加强警示作用。另外,在道路设计中,我们同样融于了交通稳静化的措施,通过道路线型曲折化和缩小转弯半径等措施,进一步实现对车速的管控。

为了进一步营造街道的商业氛围,我们结合步行空间的调整适当增加了商业外摆、休闲座椅、景观灯柱等,丰富人们的购物体验,使得大家更加愿意停留下来。

四、结语

从传统道路向街道转变是城市道路设计、建设与管理的重大变革,高品质的街道建设不仅可以引导市民绿色出行从而改善城市交通;同时道路作为城市用地占比最高的公共空间,在社区级城市支路上应从以车行为主回归到以人行为主、车步结合的混合空间,从关注道路交通到关注城市街区发展,通过街道活化可以激活街区活力,增强人们的交往与活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实现道路到街道的转变,对统筹空间资源、引导绿色出行、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经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友情链接

钢结构检测 地铁led 工程咨询 混凝土切割机 智慧供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