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

行业资讯

李凤禹:以7种法则实现城市宜居和活力

新闻时间:2019-10-11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ztcjjt

“城市设计应致力于人性化场所的营建。在日积月累的城市蜕变过程中通过城市设计的主动介入让城市结构、自然的演变延续城市的原型和生长趋势,以高品质的公共环境和人的要求为核心构筑空间,让城市生活实现宜居、活力和更加美好的愿景。”在近日举行的长沙中国设计大师论坛和校园公开课上,思朴设计(SPD)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李凤禹做出了如此表述。

  在李凤禹看来,和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略有不同,城市设计师不应局限于为甲方提出的地块进行建筑、功能和景观的具体项目设计,更应该扩大视野对时间流动中的区域和城市的演变进行不断的构思和设计推演,然后再回到人性尺度上塑造有场所感的公共空间。

微信图片_20191009162350.jpg

  7种法则实现城市的宜居和活力

  “面向智能化的二十一世纪,因为人工智能、5G、量子科技和物联网将使城市生活模式和空间模式发生不确定性改变。”李凤禹说。因此,他强调,作为新时代的城市设计师,面对变革,更加要求城市设计师在公共空间设计上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关爱和友好,创造一个充满温度、人文艺术氛围浓郁的物质和精神高度融合的公共环境,构建有活力、有情感、艺术氛围浓郁的现实和虚拟交互的网络化公共空间。

  基于多年的城市设计实践经验,李凤禹诠释了城市设计的7种法则:(1)比较:形成城市尺度和体验的有力技术手段;(2)观察:以人为本的现象推理演绎;(3)量度:以高品质为空间营造的基准;(4)转化:空间原型的延续和进化;(5)定义:街道和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准则;(6)模型:城市设计的对话和共识;(7)解释:城市设计的新公共图景。

  同时,针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不均衡性和区域差异性,李凤禹认为,城市发展绝不能再延续高歌猛进但后患无穷的运动式粗放发展。他建议,城市设计应该采取生态微创和质朴设计美学、与人为善的空间环境设计、智能永续的能源利用来创造充满想象力、艺术性、真善美的城市公共环境。

  “只有这样,城市公共空间才能变得更生动、宜居和具有场所感。如果偏离正确的方向和路径,城市的任何转型和改变都将乏善可陈。”李凤禹说。

  遵循设计法则和初心,因地制宜,因时致用

  在李凤禹倡导的城市设计法则和独创的AUD(艺术导向的城市设计)设计指引下,他2013年创建的思朴设计(SPD)遵循上述7种法则和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初心,因地制宜,因时致用,在众多的设计公司中呈现出独特的设计个性:

  无论是“山水画境、活力共生、遵循场地肌理和当地文化传统”,还是“微创生境+质朴美学、公共性、原创性、艺术性、生态性和可持续性”,从中都能感受到一种自然质朴之气扑面而来;细细品之,又能领略到返璞归真的洗练中充满着艺术的唯美和舒适宜人的亲切;更深的走进,又能体味到一片河川之魅、生境之茂、人文之境的不凡气象。

  以“浦溪河两岸城市滨水空间公共环境营造”为例,该项目由思朴设计(SPD)历经三年精心打造,日前已经入围“亚洲都市景观奖”。早在2016年,项目小组就制定出将浦溪河从城市的背面的排污排洪沟回归为一条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河”的愿景。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以“微创设计和质朴美学”为价值哲学,深入植根于当地的自然格局、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以河流为骨干展开生态设计,以滨水公共生活场景为景观营造宗旨,巧妙地把时代设计语汇融合到当地人民的日常之中,建设过程中广泛吸取当地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体现公共参与,建成公共环境提高了人民的幸福获得感,探索出一条小城镇滨水公共空间活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尤其是该项目公共环境设计从生境塑造着手,以湿地公园、滩岛鱼巢、生态廊道、滨水林田和河流紧密扣合,显山露水,大巧无工,大美不言;传续青蓝桥、晴川桥、蒋家坝等水利遗产和戏曲、手作等当地的民间非遗产,保留滨水原乡村庄,通过新生境、新场所、新活动和新遗产的分层叠加,自下而上、精微致密地叠合出场地景观营建的肌理和细节,形成丰富多元、动静有致、张弛有度的公共景观风貌带,达到了水清景美、人与自然和谐、亲水宜居的幸福家园和谐景象。

  “微创生境+质朴美学,以山水寄情,以人物寄志,以时间寄忆,赋予空间以文化灵魂,强调整体场域洗练纯粹、大巧无工的艺术画境,以此来描绘梦幻浦溪河、幸福新家园,为当地市民以及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游客创造气象万千、返璞归真的心境居所。”李凤禹说。

  这正是李凤禹所倡导的城市设计介入城镇发展的7种法则及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初心在实践中的创新运用。(推广)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友情链接

钢结构检测 地铁led 工程咨询 混凝土切割机 智慧供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