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勘察设计详细流程分解及技术要点有哪些?
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前期核心环节,其流程需要系统性和规范性,涵盖基础数据采集、技术方案制定、成果交付三大阶段。以下是详细流程分解及技术要点:
一、前期准备阶段
1. 项目启动与资料收集
明确需求:根据项目类型(如建筑工程、燃气管道、道路桥梁)确定勘察设计目标,例如:建筑工程:需明确建筑功能、荷载要求、抗震等级;燃气管道:需确认设计压力、管径、路由走向。资料收集:基础资料:项目规划文件、用地红线图、周边环境(建筑物、地下管线);地质资料:区域地质图、地震烈度区划图;法规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等。
2. 制定勘察纲要
核心内容:勘察目的、范围、方法(如钻探、物探);技术路线(如采用GIS系统整合数据);设备选型(如螺旋钻机用于软土、金刚石钻头用于硬岩);安全与环保措施(如控制振动噪声、减少植被破坏)。
二、工程勘察阶段
1. 工程地质测绘
目标:识别地表地质特征与潜在风险。方法:实地测绘:绘制地形地貌图(比例尺1:500~1:2000);遥感技术:通过卫星影像分析地质构造(如断层带、滑坡体)。输出成果:地质剖面图、岩土分布图。
2. 钻探与取样
钻探要求:孔位布置:根据建筑物基础形式加密布孔(如高层建筑每100㎡至少1孔);取样标准:原状土样需密封保存,扰动土样用于颗粒分析;深度要求:一般为基础埋深1.5倍,软土地区需穿透软弱层。示例:某高层建筑桩基勘察,钻探深度达60m以穿透砂层进入基岩。
3. 原位测试
常用方法:静载试验:测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误差<10%);圆锥动力触探(CPT):快速评估砂土密实度;标准贯入试验(SPT):分析黏性土液化风险。数据应用:结合理论公式计算地基沉降量(如分层总和法)。
4. 室内试验
试验类型:物理性质:含水量、孔隙比、液塑限;力学性能:三轴压缩试验(测抗剪强度)、直剪试验;化学分析:检测地下水腐蚀性(如Cl⁻浓度超标需防腐处理)。成果输出:岩土参数表(如压缩模量Es=5MPa)、渗透系数k=1×10⁻⁶ cm/s。
三、设计阶段
1. 方案设计
目标: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初步方案。关键步骤:结构选型:如高层建筑选择框架-核心筒结构;基础设计:根据勘察数据选择桩型(钻孔灌注桩、PHC管桩);管线布局:燃气管道需避开地震断裂带,水平净距≥1.5m。工具应用:使用AutoCAD绘制总平面图,Revit构建BIM模型。
2. 施工图设计
深度要求:结构图纸:标注梁柱配筋、基础尺寸(如筏板厚度800mm);管线图纸:标明燃气管道材质(PE管或钢管)、防腐措施(3PE涂层);节点大样:复杂部位(如桩承台节点)需1:5放大图。BIM技术:通过Navisworks检测管线碰撞,优化净空高度。
3. 技术交底
内容:向施工单位说明设计意图(如地基处理采用强夯法);文件:提供计算书(如沉降计算、抗震验算)、材料规格表。
四、成果交付与审查
1. 成果文件
勘察报告:含工程地质条件、岩土参数、地基评价;设计图纸:总平面图、基础图、结构配筋图;计算书:荷载计算、稳定性分析(如抗倾覆验算)。
2. 审查流程
内部审核:校对图纸与数据的完整性(如标注遗漏、符号错误);外部审查:提交审图机构核查是否符合《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
五、特殊场景处理
1. 复杂地质条件
案例:某跨海大桥勘察遇珊瑚礁灰岩,需采用海洋钻探船获取数据;解决方案:结合地震波反射法(CSR)与电阻率测井划分岩溶发育区。
2. 多专业协同
协同工具:使用Bentley平台整合建筑、结构、机电模型;冲突检测:通过Navisworks发现给排水管道与电缆桥架碰撞,调整标高。
六、质量管控要点
数据可靠性:钻探记录需实时上传至云端(如智勘云系统),避免人为篡改;标准符合性:燃气管道设计需满足《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环保合规:勘察施工后恢复地貌,控制泥浆排放(如使用生物降解泥浆)。
七、典型问题与应对
问题
原因
解决方案
勘察数据与现场不符 钻探间距过大 加密勘探点,采用物探补充
设计荷载考虑不足 未考虑设备振动荷载 重新验算结构,增加抗震构造措施
管线间距违规 未核对市政管线资料 联合市政部门现场复核,调整路由
勘察设计流程需遵循“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原则,核心在于数据驱动决策。通过科学方法获取地质参数,结合规范与技术创新,才能确保工程安全、经济、可持续。实际项目中需特别注意风险预判(如岩溶塌陷区)和新技术应用(如三维激光扫描),以应对复杂挑战。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