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县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县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以科学规划为前提,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等进行系统性、综合性治理与优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应用场景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1.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应用场景: 农村宅基地、闲置学校、村部等低效建设用地的复垦与再利用。目标: 腾挪出建设用地指标,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或指标流转。
2. 农用地整理
应用场景: 碎片化农田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恢复、灌溉与排水系统优化。目标: 提高耕地质量与连片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 生态保护与修复
应用场景: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如矿山复绿、水土流失治理、湿地恢复等。目标: 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绿色发展。
二、助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
1. 乡村产业振兴
应用场景: 通过土地整治腾出用地空间,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乡村新业态。目标: 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多元化。
2. 农村居民点集聚与新型社区建设
应用场景: 引导散居农户向中心村、集镇适度集聚,建设集中居住区,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目标: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推动乡村现代化。
3. 城乡要素流动与指标交易
应用场景: 将县域内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等在县域或更大范围内流转,支持城镇发展。目标: 实现城乡资源互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支持重大工程与基础设施落地
1.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保障
应用场景: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安排交通干线、水利设施等重大项目用地,减少征地矛盾,提高实施效率。目标: 保障国家与地方重大工程顺利推进。
2. 城镇开发边界优化与集约用地
应用场景: 在县域内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引导城镇紧凑发展,避免无序扩张。目标: 提升城镇土地利用效率,防止“摊大饼”式发展。
四、应对土地碎片化与权属问题
1. 土地权属调整与确权登记
应用场景: 整治过程中涉及地块合并、边界调整,同步开展土地确权与登记工作。目标: 明确土地产权,减少纠纷,为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奠定基础。
2. 小田并大田、零散地块整合
应用场景: 针对耕地细碎化问题,通过土地平整、沟渠路网优化,实现规模化、机械化耕作。目标: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助推农业现代化。
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绿色经济发展
1. 生态修复与碳汇提升
应用场景: 通过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矿山修复等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目标: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生态补偿、碳交易等绿色发展路径。
2. 绿色农业与生态旅游
应用场景: 结合土地整治打造生态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乡村民宿等。目标: 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六、政策试点与制度创新平台
1.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示范
应用场景: 县域作为国家或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域,探索政策、模式与机制创新。目标: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土地整治提供参考。
2. 数字化与智慧治理
应用场景: 利用遥感、GIS、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土地整治全过程数字化管理。目标: 提升治理精度与效率,推动土地管理向智慧化转型。
县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应用场景涵盖了从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到政策创新等多个维度,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农村活力的有效激发以及城乡发展的协调共赢。
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成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