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

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6大主要任务

新闻时间:2025-09-18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admin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统筹整合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整治,推动农村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乡村产业振兴的系统工程。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全要素整治、全链条管理、全周期赋能”,破解农村土地利用碎片化、村庄布局无序化、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助力乡村振兴。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实践经验,主要任务可归纳为以下6类:

一、农用地整治:提质增效,守牢耕地红线

农用地是农村的“命根子”,整治重点是提升耕地质量、优化空间布局、强化保护利用:

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零散耕地,配套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设施,打造“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的标准化农田(目标:试点区域高标准农田占比达80%以上)。耕地质量提升:通过土壤改良(如增施有机肥、治理酸化/盐碱地)、农田水利修复、轮作休耕等方式,提高耕地肥力和产能(如将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田,亩均粮食产能提升10%-20%)。耕地保护与占补平衡:严格落实“占一补一、占优补优”,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遏制耕地“非农化”(如违规建房、挖塘养鱼)、防止“非粮化”(如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苗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方式,整合分散的承包地,配套农业产业园、冷链物流等设施,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

二、建设用地整治:盘活存量,优化村庄布局

针对农村“空心化”“散乱差”问题,重点整理闲置建设用地、优化空间结构:

宅基地整治:清理“一户多宅”、闲置宅基地、空心房,通过复垦还耕、集体收回、有偿退出等方式盘活存量(如将闲置宅基地转化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或耕地);探索“宅基地+”模式(如宅基地盘活用于乡村旅游、养老产业)。村庄布局优化:结合“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推动“散村并点、空心村整治”,引导人口向中心村、集镇集中(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配套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集镇与产业用地整合:对集镇低效建设用地(如老旧商铺、废弃工厂)进行改造,提升集镇功能;保障乡村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用地需求,推动“产业入园、集聚发展”。

三、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治理,改善人居环境

聚焦农村生态退化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

矿山生态修复:对历史遗留矿山(如采石场、砖瓦窑)进行削坡减载、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修复生态系统。河道与湿地整治:清理河道淤积、非法采砂,修建生态护岸;恢复湿地、坑塘等自然水体,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如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水系)。水土流失与土壤污染防治:对坡耕地、荒山进行植树造林、封禁治理;对受污染土壤(如重金属污染)进行修复(如植物修复、客土置换),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村容村貌提升:清理农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推进“厕所革命”(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配套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种植乡土树种、花卉,打造“美丽庭院”“生态景观带”。

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激活乡村活力

结合土地整治成果,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

产业用地配套:为现代农业(如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乡村旅游(如民宿、研学基地)、农村电商等产业预留用地空间,保障产业项目落地。土地增值收益反哺: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整治项目收益分成等方式,将土地增值收益用于乡村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分红。联农带农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合作,通过“土地入股、订单农业”等模式,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如土地整治后发展的果园、茶园,农户通过土地租金+务工收入实现增收)。

五、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多规合一,明确整治方向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总纲,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村民需求,明确整治区域、用途管制规则(如哪些地块用于耕地保护、哪些用于村庄建设、哪些用于产业发展)。整合整治项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宅基地整理、生态修复等项目打包,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避免“碎片化”整治。强化用途管制: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确保整治后土地用途符合规划要求(如永久基本农田不得用于非农业建设)。

六、农民权益保障:共建共享,推动乡村善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必须以农民为主体,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

村民参与决策:整治前征求村民意见(如通过村民大会审议整治方案),整治中邀请村民参与监督(如工程质量检查),整治后公示成果(如耕地面积增加、村庄环境改善情况)。权益保障机制:制定土地流转、宅基地退出的补偿标准(如宅基地退出补偿按当地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一定比例计算);建立收益分配机制(如土地整治收益的70%用于村民分红,30%用于村庄公共设施建设)。乡村治理提升:通过整治推动村民自治,建立“村规民约”(如保护耕地、维护村庄环境),培育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核心逻辑是“以土地为纽带,统筹发展与保护、城市与农村、农民与集体”:通过农用地整治守牢耕地红线,通过建设用地整治优化空间布局,通过生态修复改善人居环境,通过产业融合激活乡村活力,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实践中需注意避免“一刀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如地形地貌、产业特色、文化传统)制定个性化方案,确保整治成果可持续、可复制。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友情链接

智慧污水厂平台 智慧排水系统 钢结构检测 工程咨询 智慧供水系统 基安物联 地下水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