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5个建设内容和6个整治模式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5个建设内容
农用地整理
通过耕地集中连片整治、质量提升和生态化改造,优化农田布局,完善灌溉设施,修复污染土壤,增加耕地数量并提升质量。例如,实施农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剥离耕作层土壤以保护耕地资源。
建设用地整理
盘活农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如宅基地、工矿废弃地),腾挪发展空间,促进城乡要素流动。重点通过增减挂钩政策释放建设用地指标,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
乡村生态保护修复
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为核心,治理水环境、修复湿地、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并建设生态栖息地及动物迁徙廊道,提升乡村生态韧性。
乡村历史文化保护
保护传统村落风貌、历史建筑及古树名木,传承农耕文化,保留乡村特色景观和历史文脉,避免“千村一面”。
城乡融合发展
优化“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产业融合与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6个整治模式
政策工具驱动型
综合运用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等政策,调整土地用途和指标分配,例如通过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或产业用地。
空间优化重组型
以乡镇为单元统筹全域规划,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耕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空间布局,解决碎片化问题。
产业融合带动型
结合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园区等载体,引入产业投资,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新业态,激活乡村经济。
生态修复优先型
针对生态脆弱区域(如水土流失区、矿山废弃地),实施系统性修复工程,同步提升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
文化传承保护型
以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为核心,通过修缮古建筑、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IP,推动文旅融合。
数字化管理创新型
利用三维地籍数据库、实景三维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实现土地整治全流程动态监测和精准管理,提升治理效能。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多维度建设内容和差异化整治模式,旨在实现耕地保护、生态优化、文化传承与城乡发展的协同推进。具体实践中需结合地方资源禀赋,灵活选择模式并强化政策支持(如资金整合、权属保障)。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文章推荐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5个建设内容和6个整治模式
- 上海:《关于深入开展全市域土地综合整治 助推郊野空间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解读
- 阳泉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召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专题会
- 工业园区“定制化”供水:中铁城际智慧水务系统如何匹配高纯度用水需求?
- 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破局:中铁城际供水智慧系统如何解决分散站点运维难题?
- AI+物联网:中铁城际智慧供水系统如何从“被动抢修”转向“主动防御”?
- 市政道路设计流程与技巧:新手快速上手的6个核心步骤
- 市政道路设计关键要点:从线形规划到管线综合的避坑指南
- 2025市政道路设计最新规范与全流程解析
- 自然资源部: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已经累计整治超10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