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的建设用地整理概念
建设用地整理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核心内容之一,指以乡镇为基本单元,针对农村地区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村庄建设用地、工矿废弃地、低效工业用地、闲置公共设施用地等)存在的分散布局、低效利用、闲置浪费等问题,通过“规划引领、存量挖潜、空间重组、权益保障”的系统性手段,对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结构、功能进行优化调整,最终实现“集约高效利用、空间集中集聚、人居环境改善、权益公平保障”的综合性土地整治活动。
其本质是通过重构农村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推动土地资源从“粗放扩张”向“集约高效”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空间载体,同时兼顾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需求。
核心内涵可从以下维度理解:
对象范围:聚焦农村建设用地全类型,包括但不限于:
农民宅基地(含闲置、超占、多占宅基地);村庄公共服务用地(如废弃学校、卫生室、粮站等);低效工业用地(如分散的村办企业、家庭作坊用地);工矿废弃地(如历史遗留的采矿用地、砖瓦窑用地);其他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如闲置厂房、仓库等)。
目标导向:
盘活存量:激活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布局:引导建设用地向中心村、集镇集聚,形成“集中紧凑、功能清晰”的乡村空间;改善环境:通过整治“空心村”、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保障权益:在整治中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如宅基地资格权、房屋财产权),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生态协同:避免破坏耕地与生态空间,结合生态修复实现绿色发展。
实施手段:
空间重组:通过“缩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压缩分散建设用地,腾退宅基地复垦或转为其他用途;功能转换:将低效工业用地、废弃公共设施用地转型为农业设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等用地;指标交易: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与城镇指标挂钩,反哺农村建设;权益调节:通过“宅基地换房”“入股分红”等方式平衡各方利益,保障农民安置与收益分配公平。
政策属性:
建设用地整理是国土空间优化的具体实践,需依托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与村庄规划统筹推进,衔接土地管理、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多元政策,强调“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市场参与”的协同机制,确保整治过程合法合规、农民自愿满意。
简言之,建设用地整理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以存量换增量、以集约促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系统性优化农村建设用地资源配置,最终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