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内容

新闻时间:2025-08-20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admin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对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进行全要素、全链条、系统性的综合整治,旨在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其核心内容围绕“田、水、路、林、村、产”六大要素展开,强调“整体规划、系统治理、综合利用”。以下是具体整治内容的系统梳理:

一、农用地整理:提升耕地质量与集约利用

农用地整理是全域土地整治的基础,重点解决耕地碎片化、质量退化、利用低效等问题,目标是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土肥沃”。

1. 耕地提质改造

土壤改良:针对污染耕地(如重金属污染)、酸化耕地、盐碱地等,通过施加有机肥、生物菌剂、客土置换等方式提升土壤肥力;对撂荒耕地进行翻耕复垦,恢复耕作条件。质量提升: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灌溉、排水、机耕路等配套设施,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田平整”,将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稳产田。

2. 耕地连片集中

通过土地流转、互换并地、小块并大块等方式,整合零散耕地(如将5亩以下的细碎地块合并为50亩以上的集中连片区),解决“插花田”“补丁田”问题,便于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

3. 低效地分类整治

园地/林地还耕:对坡度25°以上、土壤污染严重或低效利用的园地(如果园、茶园)、林地,有序退耕还耕;撂荒地复垦:对因劳动力外流、种植收益低等原因撂荒的耕地,通过政策引导(如补贴)、土地托管等方式重新耕作;低洼地治理:对易受洪涝影响的低洼耕地,通过修建排水沟、抬高地势等方式消除水患,提升耕地利用率。

二、建设用地整理:优化空间布局与集约利用

建设用地整理聚焦村庄、城镇、工矿用地的低效利用问题,目标是盘活存量、腾退冗余、提升集约度。

1. 村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空心村整治:拆除长期闲置的危旧房、空心房、废弃宅基,复垦为耕地或其他农用地;对“一户多宅”“超占宅基地”进行清理,通过“建新退旧”实现宅基地集中布局。集中安置区建设:结合村庄规划,建设多层公寓、联排住宅等集中安置点,配套完善道路、供水、供电等设施,引导村民向中心村或集镇集聚,减少分散居住导致的土地浪费。

2. 低效工业与城镇用地盘活

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对长期停产、半停产的村办企业用地、乡镇工业园区闲置用地,通过收回重新出让、流转给优质企业等方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物流等产业;城镇低效用地挖潜:对城镇建成区内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的旧厂房、旧商铺,通过改造升级(如“工改商”“工改住”)提升容积率,释放存量空间。

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将村庄、工矿腾退的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形成“节余指标”,在县域或省域内与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收益反哺整治(如用于安置补偿、基础设施建设)。

三、生态修复:修复受损生态与提升环境质量

生态修复是全域土地整治的重要支撑,重点解决水土流失、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目标是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

1.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水生态修复:对河道、湖泊进行清淤、护岸加固,恢复自然岸线;治理黑臭水体,建设生态湿地或污水处理设施(如人工湿地);林草修复:对退化林地(如过度砍伐区)、荒山、石漠化土地进行绿化,种植乡土树种(如松树、竹子);对退化草原实施补播、围栏封育;水土流失治理:对坡耕地、荒坡实施“坡改梯”(修建水平梯田)、种植水土保持林(如刺槐、紫穗槐),配套修建排水沟、沉沙池。

2. 污染地块修复

土壤污染治理:对工业企业遗留的污染地块(如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采用物理修复(换土、热脱附)、化学修复(淋洗、氧化还原)、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技术恢复土壤功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绿色种植(如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建设农田径流拦截设施(如生态沟渠、缓冲带),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

3. 地质灾害防治

对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工程治理(如修建挡土坝、抗滑桩)或生态修复(如植树固坡)措施,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乡村建设与服务提升:完善功能与传承文化

乡村建设以“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为目标,重点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同时保护乡村文化。

1. 基础设施升级

交通设施:新建/拓宽通村公路、机耕路(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连接田间道路与主干道;供水与排水: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如水库、水井、管网),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如分散式污水处理池、人工湿地),实现生活污水达标排放;能源与通信:推广太阳能路灯、户用光伏等清洁能源;完善4G/5G网络覆盖,建设快递驿站、电商服务点,助力农村电商发展。

2. 公共服务配套

建设或扩建村卫生室、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设施,实现“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引入教育、医疗资源下乡(如城乡学校结对、村医巡诊),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

3. 文化与风貌保护

传统村落保护: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建筑(如祠堂、老宅院)进行修缮,保留传统建筑风格;非遗与民俗传承:挖掘本地民俗(如庙会、手工艺)、非遗项目(如剪纸、刺绣),建设非遗工坊或展示馆,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村庄风貌管控:制定村庄规划导则,规范农房建设风格(如统一色调、层高),避免“贴瓷砖、建高楼”破坏乡村特色。

五、产业融合引导: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

产业融合是整治的“长效支撑”,通过腾退土地、优化空间,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

1. 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

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如有机蔬菜、中药材)、规模养殖(如生态猪、蜜蜂),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养殖小区;推广智慧农业(如物联网监测、无人机植保)、冷链物流(如农产品冷藏库),提升农业附加值。

2. 农文旅融合发展

依托生态修复后的山水资源(如湖泊、森林)、田园景观(如油菜花海、稻田艺术),开发乡村旅游(如民宿、露营、徒步);打造“农业+体验”模式(如采摘园、农耕文化体验、亲子农场),吸引城市游客;结合传统村落、非遗资源,发展文化研学(如手工艺制作、民俗体验),延长产业链。

3. 乡村产业平台建设

建设乡村产业园(如农产品加工园、农村电商园),集中布局加工车间、仓储物流中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发展共享经济(如共享农庄、农机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小农户融入产业链。

六、权益保障与社会协同:确保整治可持续

全域土地整治涉及多方利益调整,需通过机制设计保障农民权益,激发社会参与。

1. 土地权属调整与收益分配

明确耕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权属调整规则(如“面积不变、质量提升、自愿有偿”),需经村民会议表决;制定补偿标准(如宅基地按面积补偿、青苗按市场价赔偿),拆迁补偿款直接发放到户;整治收益(如指标交易、产业运营)按比例分配(如70%用于村民分红、20%用于公益事业、10%用于村集体发展)。

2. 公众参与与监督

全程公开整治方案、资金使用、补偿标准等信息(如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群),接受村民监督;成立村民监督小组,参与项目选址、工程质量验收等关键环节,确保整治符合群众需求。

3. 社会资本引入与合作

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EOD(生态环境导向开发)等模式吸引企业参与;与社会资本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如10-30年),明确各方权责(如企业负责投资建设,村集体提供土地,收益按比例分成)。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全要素整合、全链条治理、全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通过农用地提质、建设用地集约、生态修复、乡村建设、产业融合五大核心内容,最终实现“田肥、水清、路畅、林茂、村美、业兴”的目标,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下一篇:暂无

友情链接

智慧污水厂平台 智慧排水系统 钢结构检测 工程咨询 智慧供水系统 基安物联 地下水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