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思路及与传统土地整治的区别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近年来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它相较于传统的土地整治,在理念、方法和目标上都有显著提升。下面这张表格可以帮你快速把握两者的核心区别。
| 对比维度 | 传统土地整治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
|---|---|---|
| 核心理念 | 单一目标导向,以增加耕地数量为主 | 系统治理思维,强调整治对象、内容、手段、措施的综合性以及整治目标的多元化 |
| 实施尺度 | 项目化、零散地块 | 以县域为统筹单元,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全域规划、整体设计 |
| 整治内容 | 侧重于农用地整理 | 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全域全要素 |
| 空间关系 | 较少涉及空间格局优化 | 在保持“三区三线”总体稳定前提下,进行局部微调、统筹优化 |
| 政策核心 | 工程技术与方法 | 政策平台与工具包,集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 |
| 公众参与 | 相对薄弱 | 建立“全流程”群众参与机制,方案需体现村民意愿并取得同意 |
理解全域整治的工作思路
要有效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以遵循以下关键步骤和原则:
规划引领,县域统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首要特征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它要求在一个乡镇或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全域规划、整体设计,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实践中,需要以县域为单位进行统筹谋划,分析整体空间格局,然后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组织实施,确保整治工作系统有序。
底线管控,局部微调这项工作有明确的底线红线。必须维护“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的严肃性,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建设用地面积不增加,生态保护红线目标不降低等。在此前提下,允许对布局零星破碎、利用低效的土地进行局部微调和优化,但严禁搞空间“大挪移”。
综合施策,多元投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一个集成多项政策的平台。在实施中,要综合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工具,盘活乡村存量建设用地,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和空间支持。同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整合各类资金,并引入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和社会资本,解决资金问题。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一个非常核心的思路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整治区域的确定、方案的编制到项目实施和验收,都要求建立“全流程”的群众参与机制,坚决杜绝大拆大建、强制农民“上楼”等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确保整治成果惠及于民。
总而言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对传统土地整治的全面升级,它从一种工程技术手段,转变为一个国土空间治理的平台和抓手。其根本目标是通过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全域全要素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最终服务于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希望这份梳理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如果你对某个具体的政策工具或实施案例有更深入的兴趣,我们可以继续探讨。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