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在投融资决策中,如何避免隐性债务的产生?
在投融资决策中避免隐性债务的产生,需从项目合规性、融资模式设计、风险分担机制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性管控。结合当前政策导向和实践经验,以下是中铁城际总结的关键策略及实施路径:
一、明确合规边界,严控隐性债务触发点
禁止违规兜底条款
在PPP、政府购买服务、产业基金等合作中,严禁约定回购本金、承诺固定回报、保障最低收益等隐性兜底条款。例如,政府不得以“明股实债”形式参与项目融资,避免将社会资本风险转嫁给财政。对涉及政府担保或变相担保的融资(如安慰函、承诺函),需严格审查其法律效力,确保不纳入隐性债务范畴。
规范政府投资范围
聚焦非经营性公益项目(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审慎介入经营性领域。政府投资应基于公共需求,避免过度干预市场化项目。建立政府投资负面清单,限制低效重复建设,防止通过“形象工程”变相举债。
二、优化融资模式,强化市场化运作
推广特许经营与使用者付费机制
优先选择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等具备稳定现金流的领域,通过特许经营吸引社会资本,实现收益自平衡。例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可通过票务收入和商业开发分成覆盖成本。探索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资产证券化(ABS)等工具,盘活存量资产(如高速公路收费权),减少新增债务依赖。
创新片区开发与产城融合模式
采用“肥瘦搭配”策略,将公益性基础设施与经营性开发捆绑,通过土地增值收益反哺项目。例如,产业园区开发中同步规划商业配套,提升整体收益。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明确政府出资比例及退出机制,避免直接承担项目债务。
三、强化资金管理,确保来源合法透明
严控资金来源合规性
政府投资需纳入预算管理,明确资金来自一般公共预算、专项债或上级补助,禁止通过企业垫资、违规融资平台举债等方式筹资。对PPP项目,政府付费仅限补贴运营成本,不得覆盖建设投资,避免形成隐性支出责任。
建立“一表两池”动态管理机制
项目储备表:分类分级管理项目,优先推进成熟度高、收益明确的领域。资金池与资产池:整合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及存量资产,动态优化配置,确保资金与项目需求匹配。
四、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穿透式监管与审计
通过大数据监测平台追踪资金流向,识别“抽屉协议”“阴阳合同”等违规行为。审计部门需重点核查项目合同条款,严查隐性担保、变相兜底等风险点。
构建风险分担机制
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项目可行性,明确政府与社会资本的责任边界。对高风险项目设置风险准备金或共担基金,降低单方违约影响。
五、政策协同与长效机制建设
推动融资平台转型
剥离城投平台政府融资职能,推动其向市场化运营主体转型,禁止新增隐性债务。加强平台公司债务结构优化,严控非标融资比例,提升资产质量。
强化跨部门协作
财政、发改、金融监管部门需协同建立隐性债务预警系统,定期评估区域债务风险。将隐性债务化解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实行“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制度。
总结
避免隐性债务的核心在于合规性、市场化、透明化。通过严格限定政府投资边界、创新合规融资工具、强化全流程监管,可在保障项目落地的同时有效防控风险。实践中需结合区域财政能力与项目特性,动态调整策略,实现防风险与促发展的平衡。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