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下的产业导入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下的产业导入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整合土地、资金、政策等要素,因地制宜引入特色产业,既能提升土地价值,又能激活乡村经济。以下是基于多地实践总结的产业导入逻辑、模式及典型案例:
一、产业导入的核心逻辑
以土地整治为基础
通过农用地整理腾退低效用地、建设用地复垦释放指标,为产业落地提供空间载体。例如,湖北孝南区通过“千亩方”整治新增耕地1.85万亩,同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朱湖糯米”产业链延伸。
以政策工具为支撑
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盘活土地资产。如浙江宁波通过跨镇域整治腾挪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农旅产业项目落地。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选择与消费升级趋势匹配的产业。例如,安徽霍山但家庙镇通过整治采煤沉陷区发展康养旅游,实现“生态修复+产业重生”。
二、产业导入的主要模式
(一)农业产业链延伸型
模式:整治后规模化农田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电商销售等。案例:湖北应城杨河镇通过“小田变大田”形成万亩糯稻基地,引入中磐农业等企业,打造“种植—加工—电商”全链条,带动亩均增收50元。
(二)农文旅融合型
模式:依托生态修复成果和乡村风貌,开发民宿、研学、康养等业态。案例:重庆大足区拾万镇整治后发展“柑橘采摘+红色研学”,年接待游客24万人次;湖北孝南朱湖湿地公园通过整治年旅游产值超2000万元。
(三)产业承接型
模式:利用腾退工业用地建设小微企业园、科创基地,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案例:广东惠州新圩镇整治后建设智能装备产业园,吸引131家龙头企业入驻,带动就业超万人。
(四)生态价值转化型
模式:通过矿山修复、水体治理等生态工程,开发自然教育、碳汇交易等新业态。案例:江西瑞昌将废弃矿山修复为生态公园,配套露营基地,实现生态修复与文旅收益双赢。
三、产业导入的实施路径
规划引领,精准匹配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预留产业用地,如浙江将整治区划分为“生态保育区”“产业集聚区”等。建立“整治潜力—产业需求”动态匹配机制,例如湖北宣恩县根据整治腾退指标布局硒食品加工园。
政策创新,激活要素
土地政策: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如上海松江将低效厂房改造为科技园,土地收益反哺村集体。金融工具:推广“整治贷”“指标质押”等融资模式,湖北宣恩通过政银合作融资2.8亿元保障产业项目。
多方协同,利益共享
政企合作:广东高州采用“F+EPC+O”模式,企业负责投资运营,政府提供指标收益支持。村民参与:重庆梁平铁门乡推行“确权确股保利益”,产业收益60%归村民,激发内生动力。
四、风险防控与可持续性
产业适配性风险
需避免盲目跟风,如某地盲目引入光伏发电导致耕地“非粮化”,应通过产业论证和市场需求分析规避。
生态保护红线
严禁在生态敏感区布局工业项目,如安徽霍山整治中严格避让水源保护区。
长效运营机制
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联营模式,如江苏盐城秦南镇通过“园区+智慧农业团队”实现技术托管,保障产业可持续。
五、未来趋势与建议
数字化赋能
利用GIS、遥感技术动态监测产业用地效率,如重庆梁平构建“AI识别”系统优化产业布局。
区域协同发展
探索跨省域产业协作,如长三角示范区统筹三地整治潜力库,共建农文旅融合示范带。
品牌化运营
打造地域特色IP,如湖北应城“应城糯稻”通过地理标志认证提升附加值。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下的产业导入需以空间重构为基础、政策创新为突破、市场需求为牵引,通过系统性设计实现土地增值、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的多赢。实践中需注重“一地一策”,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强化风险防控,确保整治成果可持续。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