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

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落地实施逻辑顺序

新闻时间:2025-11-26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admin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落地实施需遵循**“规划引领-精准谋划-系统实施-闭环验收-长效运维”的逻辑链条,核心是打通“从顶层设计到田间地头”的执行路径,确保整治效果可持续。以下是7大关键步骤及逻辑衔接**,附具体任务与实操要点:

一、前期谋划:定方向、摸家底、聚共识(基础前提)

核心逻辑:解决“整治什么、怎么整治”的问题,避免“拍脑袋决策”。

规划衔接: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唯一依据,明确整治区域的“三区三线”定位(农业、生态、城镇空间,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例如,浙江要求整治区域必须符合“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杜绝“规划打架”。潜力摸查:
开展全要素资源普查:农用地:碎片化耕地、低产田、园地/林地布局;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低效工业用地、废弃工矿用地;生态空间:退化耕地、污染地块、矿山迹地。
工具:通过GIS遥感测绘、实地勘测建立“整治潜力数据库”。民意共识:
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公示整治范围、目标任务及预期收益(如指标交易分红、就业机会),征得80%以上村民同意(部分地区要求签字确认)。例如,湖北孝南朱湖镇通过“屋场会”收集1200条意见,调整了3处整治边界。

二、项目立项:入储备、强审查、获批复(启动开关)

核心逻辑:将“规划意图”转化为“具体项目”,获得上级资金与政策支持。

纳入项目库:
县级自然资源部门根据潜力普查结果,筛选符合条件的项目(如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复垦潜力大),纳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储备库。审查审批:
项目需通过县级初审(国土、农业、生态等部门联合评审)、市级备案(核对“三区三线”合规性)、省级入库(纳入省级项目清单,争取资金倾斜)。例如,广东要求项目库每年更新一次,优先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三、方案编制:绘蓝图、算明细、强平衡(操作指南)

核心逻辑:明确“具体做什么、怎么做、钱从哪来”,确保整治可落地、可持续。

全要素设计:
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涵盖四大任务:农用地整理:“小田变大田”、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提质改造;建设用地整理:闲置宅基地复垦、低效工业用地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生态保护修复:矿山复绿、河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产业导入:结合资源禀赋设计现代农业、农文旅、小微企业园等业态。指标与资金平衡:指标测算:量化新增耕地面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生态修复面积等;资金平衡:整合财政资金(涉农整合、土地出让收入)、社会资本(F+EPC+O、指标质押)、村集体资金,确保“投入产出平衡”。例如,浙江某项目通过“增减挂钩指标交易收益+产业园区租金”覆盖80%的投资。

四、组织实施:明主体、控过程、解矛盾(落地关键)

核心逻辑:将“蓝图”转化为“实物量”,确保工程按质按量完成。

明确实施主体:
通常由乡镇政府作为实施主体(或委托国有平台公司),负责统筹协调、资金管理、质量监管。过程管控:招投标:通过公开招标选定施工单位(需具备农业、国土工程资质)、监理单位(全程监督工程质量);质量监管:建立“政府+监理+村民”三方监督机制,例如邀请老党员、村民代表担任“质量监督员”;矛盾协调:及时解决土地权属调整、青苗补偿等问题,避免阻工。例如,江苏某项目通过“土地互换并地”解决了12户农民的承包地边界纠纷。政策协同:
同步推进耕地占补平衡(新增耕地用于占补)、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存量土地),释放土地价值反哺项目。

五、验收评估:核指标、评成效、验成果(质量把关)

核心逻辑:验证整治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确保“不走过场”。

工程验收:
对照实施方案,逐一核查工程完成情况:农用地:新增耕地面积、高标准农田占比;建设用地:复垦耕地质量、指标生成数量;生态修复:植被恢复率、污染地块修复达标率。
需出具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由监理单位、第三方机构签字)。项目终验:
由县级政府组织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评审,重点考核:指标完成率(如新增耕地≥计划的90%);经济效益(指标交易收入覆盖成本);社会效益(农民增收、就业增加)。
通过终验后,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

六、长效管护:建机制、保运维、防反弹(持续发展)

核心逻辑:避免“整治一阵风、成果靠风吹”,确保长期效益。

机制建立:田长制:设立“县-乡-村-组”四级田长,负责耕地保护、设施维护;管护基金:从指标交易收益、村集体收入中提取5%-10%,用于后期管护(如灌溉设施维修、农田巡查);考核机制:将管护成效纳入乡镇绩效考核,对破坏耕地行为追责。运维保障:农用地:由村集体统一流转给种粮大户,确保“不撂荒”;建设用地:产业项目由运营企业负责维护,集体收益按比例分成;生态空间:由乡镇林业站、环保办定期巡查,防止破坏。

七、总结优化:盘经验、补短板、促迭代(升级循环)

核心逻辑:通过复盘提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后评价:
对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评估:经济效益:财政收益、农民增收幅度;社会效益:城乡要素流动、公共服务优化;生态效益:生物多样性、碳汇能力。政策优化:
总结问题(如资金不足、农民参与度低),调整政策:资金端: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新融资模式;实施端:加强“村民议事会”机制,提高参与感;技术端:推广数字化监管(如卫星遥感监测耕地用途)。

关键逻辑总结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落地是**“规划-实施-运维”的闭环**,核心是:

以规划为纲:所有动作不突破“三区三线”;以农民为中心:民意贯穿始终,利益共享;以指标为纽带:通过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激活土地价值;以长效为目标:避免“重建设、轻管护”。

案例参考:浙江嘉兴“千万工程”与全域整治结合,通过“规划引领-全域整治-产业导入-长效管护”,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村宜居、产业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8年居浙江第一。

若需深入了解某一步骤的实操细节(如方案编制模板、指标交易流程),可进一步探讨!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友情链接

智慧污水厂平台 智慧排水系统 钢结构检测 工程咨询 智慧供水系统 基安物联 地下水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