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

行业资讯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方案编制流程?

新闻时间:2025-08-19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admin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方案的编制是系统工程,需结合政策要求、地方实际和整治目标,遵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村民参与、分步实施”的原则。其核心流程可分为前期准备、规划编制、论证审批、实施准备、项目实施、监测评估、长效管理七大阶段,具体如下:

一、前期准备阶段

此阶段重点是明确整治背景、需求和基础条件,为后续方案编制奠定基础。

1. 政策与需求分析

政策研究:梳理国家及地方关于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政策文件(如《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等),明确整治范围、目标、指标(如耕地占补平衡、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等)及审批要求。需求调研:结合地方乡村振兴、耕地保护、生态修复、产业升级等需求,通过座谈、问卷、实地踏勘等方式,征求地方政府、乡镇、村集体、村民代表意见,明确整治的核心问题(如耕地碎片化、村庄布局散乱、生态退化等)。

2. 基础数据收集与现状分析

空间数据:收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耕地质量等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第三次国土调查)、遥感影像等,分析土地利用结构、耕地分布、建设用地格局等。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区域人口、产业(农业、文旅等)、基础设施(道路、水利、电力)、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现状,评估发展短板。生态本底:调查生态敏感区(如水源地、湿地、林地)、水土流失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明确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3. 组建工作团队

成立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水利、交通、财政、乡镇政府等多部门参与的项目领导小组;组建技术团队(含规划、土地、生态、农业等领域专家)和执行团队(负责具体调研、方案编制);明确分工,制定工作计划(时间表、任务清单)。

二、规划编制阶段

此阶段需基于现状分析,提出整治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及实施路径,形成系统性方案。

1. 确定整治目标与指标

总体目标:围绕“田、水、路、林、村、矿”全要素整治,明确提升耕地质量、优化村庄布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融合等核心方向(如“新增耕地XX亩”“整治空心村XX户”“修复生态退化区XX公顷”)。具体指标:量化分解任务,包括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生态修复面积、村民参与率等,确保符合上级政策要求。

2. 空间布局优化

田块整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细碎化耕地进行归并、平整,配套灌溉排水设施,提升耕地集中连片度。村庄规划:根据人口分布、产业发展需求,优化村庄建设用地布局(如“拆旧复垦、集中建新”),明确保留区、提升区、拆迁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如文化广场、卫生室)。生态修复:划定生态缓冲带、修复退化耕地/林地/湿地,治理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产业融合:结合特色农业(如高标农田、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等,布局产业用地,推动“农业+文旅+加工”融合发展。

3. 制定重点任务与实施计划

重点任务:分领域细化任务清单(如土地整治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村庄环境整治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等),明确建设标准(如耕地平整度、灌溉保证率)。时序安排:按年度分解任务,制定“路线图”(如202X年完成XX村土地平整,202X年启动XX片区生态修复),明确责任主体(县/乡政府、村集体、企业)。资金平衡:测算总投资(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拆迁补偿、产业扶持等),提出资金筹措方案(财政拨款、专项债、社会资本合作、村民自筹等),确保收支平衡。

4. 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评估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收益、土地流转租金增加、产业增收等;社会效益:提升村民生活条件、促进就业、推动城乡融合;生态效益:改善土壤质量、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等。

三、方案论证与审批

方案需经多轮论证、征求意见后,按程序报批。

1. 内部审核与修改

技术团队对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进行审核(如是否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是否保障村民权益、资金测算是否准确);根据审核意见修改完善方案,形成送审稿。

2. 征求多方意见

征求相关部门(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水利等)意见,确保与行业规划衔接;征求乡镇政府、村集体、村民代表意见(通过听证会、公示等),重点关注拆迁补偿、村庄规划等村民切身利益问题;吸纳专家意见(如邀请国土整治、农业经济、生态保护领域专家评审),优化技术方案。

3. 报批与立项

按行政层级报有批准权的政府(通常为县级政府,重大项目需省级审批);需提交的材料包括:整治方案文本、图件(现状图、规划图、工程设计图)、资金平衡表、村民意见采纳情况说明等;经审批通过后,正式立项并发布实施公告。

四、实施准备阶段

方案获批后,需完成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启动。

1. 组织与机制建立

成立项目指挥部(由县级领导牵头,多部门参与),统筹协调推进;建立“县级统筹、乡镇主责、村集体落实”的三级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制定《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细则》《村民参与办法》等配套制度。

2. 资金筹措与管理

落实财政资金(中央/省级专项、地方配套),申请专项债或政策性银行贷款;引入社会资本(如通过PPP模式、EOD模式合作开发农业、文旅项目);设立专用账户,严格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定期审计)。

3. 招标与合同签订

对工程施工、监理、设备采购等环节进行公开招标,选择具备资质的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工期、质量标准、违约责任等条款;村民参与的项目(如拆旧复垦、庭院改造)可通过“一事一议”确定实施方式。

4. 宣传动员与培训

通过村广播、宣传栏、村民大会等方式,宣传整治意义、政策补偿标准,争取村民支持;对乡镇干部、村干、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如土地整治标准、施工规范)。

五、项目实施阶段

严格按照方案和相关规范推进,强化过程管理。

1. 工程实施与质量监管

施工单位按设计图纸施工,监理单位全程监督(如材料检验、工序验收);关键环节(如耕地平整、灌溉设施安装)需留存影像资料,定期向指挥部汇报进展;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确保新增耕地质量符合要求。

2. 进度与变更管理

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对比计划进度,协调解决堵点(如用地纠纷、资金到位慢);重大事项(如调整整治范围、变更设计方案)需报原审批机关批准,严禁擅自修改。

3. 村民参与与权益保障

涉及拆迁补偿的,按政策及时足额发放补偿款,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如参与村庄保洁、绿化养护),通过“以工代赈”增加收入;建立矛盾调解机制,及时处理村民诉求(如宅基地分配、青苗补偿争议)。

六、监测评估与调整

通过动态监测和中期评估,及时优化实施策略。

1. 日常监测

建立监测台账,跟踪工程进度、资金使用、质量安全等指标;利用遥感、GIS等技术手段,定期比对整治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如耕地面积、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2. 中期评估(实施中期)

组织专家、相关部门对项目进展、目标完成度、资金效益等进行评估;若发现偏离目标(如进度滞后、资金缺口大),需分析原因并调整实施计划(如优化施工顺序、追加资金)。

3. 竣工验收

工程完工后,由县级政府组织自然资源、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工程数量(如整治耕地面积)、质量(如耕地平整度)、资金使用(是否合规)、村民满意度等;形成验收报告,未通过验收的限期整改。

七、长效管理阶段

整治完成后,需巩固成果,实现可持续管理。

1. 资产移交与管护

将整治后的耕地、道路、水利设施等资产移交村集体或相关单位;建立“谁受益、谁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如村集体、合作社)和经费来源(如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提取)。

2. 后续运营与产业培育

推动整治后的土地流转,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规模化种植;结合整治区域特色,培育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促进村民持续增收。

3. 经验总结与推广

总结项目实施中的成功模式(如村民参与机制、资金筹措方式),形成典型案例;为后续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提供参考,推动区域整体提升。

关键注意事项

政策合规性:严格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生态红线等要求,避免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村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避免“政府干、群众看”。资金统筹:强化资金整合(财政、社会、村民),避免“撒胡椒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生态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避免重开发轻保护,确保整治与生态保护协同。

通过以上流程,可系统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友情链接

智慧污水厂平台 智慧排水系统 钢结构检测 工程咨询 智慧供水系统 基安物联 地下水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