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中铁城际全面解析曝气系统的设计要点、安装关键和运行优化策略
污水处理中的曝气系统是生物处理工艺的“心脏”,其设计与安装质量直接关系到污水处理效果、运行稳定性和能耗成本。下面我将解析曝气系统的设计要点、安装关键和运行优化策略。
曝气系统设计核心要点
设计曝气系统时,以下几个关键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选择曝气方式:主要分为鼓风曝气和机械曝气。
选择时需考虑工艺:大型污水厂常用鼓风曝气(尤其微孔曝气器);氧化沟工艺适合机械表面曝气(如转刷、转盘);接触氧化法可选择鼓风曝气(如穿孔管、中孔曝气器)或射流曝气器等。
鼓风曝气:通过鼓风机和管道将空气送入池底扩散器,形成气泡充氧。适用于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等,氧利用率较高(微孔曝气器可达较高效率),但存在管路损失和可能堵塞的问题。机械曝气:通过叶轮、转刷等装置搅动水面充氧,兼具充氧和推流作用,设备集中便于维护,但能耗通常较高且更适用于较浅水体。
计算曝气风量与需氧量:科学计算是高效运行的基础。
标准状态下污水需氧量(kgO₂/d)可参考公式计算,涉及进水水量水质、出水要求、微生物量及氮含量等参数。标准状态下供气量(m³/h)则由标准状态下污水需氧量除以(0.28 × 曝气设备氧利用率)得到。需氧量计算还需进行工况修正,考虑混合液与清水氧转移速率差异、水温、实际压力下饱和溶解氧、混合液剩余溶解氧及逸出气体氧含量等因素。
设计曝气器布局与管道系统:合理的布局确保布气均匀、混合搅拌充分。
曝气器选型与布置:微孔曝气器(如可张式、平板式、钟罩式)性能参数需符合相关标准。布置方式有满池布置或池侧布置,推流式曝气池宜沿池长方向渐减布置。服务面积、数量需通过计算确定,并验算底部流速(一般不宜小于0.25m/s)或单位污水供风量(如不小于3m³/m³污水)以满足搅拌要求。管道系统设计:大中型厂供风总干管宜设两条或环状布置。池底主管可根据系统大小采用环形、一字型、十字型、王字型等,支管可采用一点、两点或多点进气。管道宜采用耐腐蚀材料(如UPVC-FRP复合管、FRP管、钢管需内防腐),并设温度补偿、放泄口、放风口(消声)、真空破坏阀等措施。支管间距不宜小于0.5m,穿孔管水平长度不宜大于5m。
选取鼓风机:风机是曝气系统的动力源。
风机类型:中型污水处理厂宜选择离心鼓风机,小型厂和工业废水处理站可选择罗茨鼓风机。选型原则:需高效、节能、低噪、易维护。罗茨风机进气固体微粒含量不应大于100mg/m³,离心式鼓风机不应大于10mg/m³。需设置备用鼓风机,工作风机4台以下设1台备用,4台及以上设2台备用。
曝气系统安装关键控制
安装质量直接影响系统效果和寿命,需严格控制:
安装精度控制:
管道:布气支管允许水平高度误差±10mm。微孔曝气器底盘与布气支管连接后,底盘平面与管轴线水平误差不大于5mm。穿孔管水平误差每根不宜大于±2mm,全池不宜大于±3mm。曝气器:同一曝气池内曝气器盘面标高最大误差不应大于5mm,两池之间不宜大于10mm。可调支架确保标高准确。
管道与曝气器安装:
管道连接牢固防漏气,弯头用大半径减少风阻。穿越构筑物需密封处理。水下支管可采用加强聚氯乙烯管等。安装前需吹扫干净管道。微孔曝气器固定支架应有足够锚固力,考虑所受浮力。为便于检修和更换曝气头,也可采用可提式微孔曝气器装置。曝气支管末端应有排除气、水混合物的立管,管端伸出水面,管径不宜小于5mm,支管与立管连接处孔洞直径以3-5mm为宜,并设阀门。
防腐与密封处理:钢管内外需进行严格防腐处理。各连接点确保气密性。
系统调试与验收:
调试前检查:管道吹扫、曝气器清洁、风机空载运行。清水调试:检查布气均匀性、曝气器膨胀、管道有无泄漏。负荷运行:逐步接入污水,监测DO、风压、电流,调整至设计参数。
精确曝气与节能优化实践
曝气系统能耗占污水厂总能耗比重高,优化至关重要:
精确曝气控制:
通过在线监测(如DO、氨氮、流量)和自动控制(如调节阀门、风机转速),实现按需曝气。如马头岗污水厂案例,通过优化溶解氧控制分区(将8个好氧廊道合并为4个控制区),减少仪表数量,在支管安装电动空气调节阀和热式气体流量计,并优化DO设定值(如好氧段前端低、后端高),实现了稳定控制并节能。控制系统可集成鼓风机优化模块,控制启停频率,均衡运行时间,提高寿命。
维护管理要点:
定期检查:曝气器堵塞或损坏情况,保持系统良好。鼓风曝气系统开始时应排放管路存水,检查自动排水阀可靠性。设备维护:保持润滑,及时解决漏油渗油,定期检查更换不合格零部件。
总结与建议
曝气系统的设计与安装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在于:
精准设计:合理选型、科学计算、优化布局。精细安装:严格控制精度、确保密封防腐。智能运行:采用精确控制,实现按需曝气。精心维护:定期检查保养,保障长效稳定。
希望这份全面的解析能为你的项目提供切实帮助。如果你有更具体的工艺场景或遇到特殊难题,欢迎进一步交流。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