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中,如何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和管理?
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规范、高效、安全使用,需通过制度约束、流程优化、技术赋能和监督问责等多维度机制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一、制度规范与责任落实
专款专用与封闭运行
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专用账户(如湖南省清算专用账户、内蒙古财政专户),实现资金封闭运行、独立核算,杜绝挪用风险。明确资金使用范围,优先保障田块整治、灌溉排水等核心工程,禁止用于非建设性支出(如楼堂馆所)。
权责划分与分级管理
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机制,省级政府承担地方投入主要责任,县级政府落实项目实施与资金监管。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农业农村部门统筹规划,财政部门负责资金调度,审计部门强化监督。
二、资金分配与使用流程优化
动态分配与精准匹配
采用“因素法+定额补助”分配资金,重点向粮食主产区、脱贫县倾斜,并与任务完成质量、地方配套投入挂钩。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模式(如湖南省),激励社会资本和农民参与建设,提升资金撬动效应。
支付与进度管理
依据工程进度和合同约定支付资金,避免“以拨代支”;通过月度调度、预警约谈加快执行效率(如湖南省)。允许地方政府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并灵活调度库款先行垫付,确保工期。
三、监督与绩效管理
全过程动态监管
利用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实现项目立项、实施、验收全流程上图入库,确保“有据可查、全程监控”。开展常态化质量抽检(如国家、省级例行检查),严查偷工减料、虚假招标等违规行为。
绩效评价与结果应用
建立“自评+部门评价+财政评价”体系,考核资金合规性、工程效益及群众满意度(如南昌县案例)。将绩效结果与后续资金分配挂钩,对高效地区给予奖励(如湖南省对激励县按5%奖励资金),对低效地区扣减额度。
四、技术创新与信息化赋能
数字化管理工具
推广电子招投标(如湖南省“三盲”招投标系统)、遥感监测等技术,减少人为干预,提升透明度。开发农田建设电子交易平台,实现项目信息实时共享与动态监管。
智慧化管护机制
引入物联网、大数据分析设施运行状态,推动智慧农田试点(如湖南省示范区)。建立农田质量等级评价体系(依据《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定期评估土壤改良效果。
五、激励与问责机制
正向激励措施
对管护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专项奖补(如湖南省累计安排1.2亿元管护奖补资金),鼓励长效运维。支持新增耕地指标跨省调剂,收益反哺高标准农田建设(如内蒙古调剂收益优先用于再投入)。
违规惩戒机制
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等行为追责,纳入信用黑名单(如内蒙古对失信主体限制参与项目)。强化审计监督,定期公开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总结
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的有效管理需通过**“制度刚性约束+技术动态监管+绩效激励引导三位一体模式,确保资金精准投向、规范使用和持续效益。未来需进一步强化跨部门协同、完善地方配套政策,并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最终实现“建得好、管得住、用得活”的目标。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