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如何组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工程实施
组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工程实施是落实整治方案的核心环节,需围绕“统筹协调、责任清晰、流程规范、质量可控、村民参与”的原则,系统推进从前期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全流程管理。以下是具体实施步骤与关键要点:
一、建立组织架构,明确责任分工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涉及多部门、多主体协同,需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确保指令畅通、责任到人。
1. 领导决策机构
县级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的副职任副组长,成员包括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交通局、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负责统筹决策重大事项(如资金调整、政策突破)、协调跨部门问题(如用地指标、管线迁移)。项目指挥部:设在县级自然资源局,由分管领导任指挥长,下设综合协调组(负责文件传达、会议组织)、技术指导组(负责工程质量监管、技术标准把关)、资金管理组(负责资金拨付、审计监督)、村民协调组(负责宣传动员、矛盾调解)。
2. 乡镇与村级执行主体
乡镇政府:作为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负责具体推进辖区内工程(如土地平整、村庄道路建设),落实“一项目一专班”,明确包村领导、包村干部,对接县级指挥部。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作为村民利益的直接代表,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如拆旧复垦、田间道路养护)、协调土地权属纠纷、监督工程质量(如派村民代表参与验收)。
二、实施前准备:夯实基础,确保开工条件
工程实施前需完成技术、物资、法律等各项准备,避免因前期疏漏导致停工或返工。
1. 技术交底与现场确认
图纸会审: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乡镇政府、村集体召开图纸会审会,重点核对整治范围(是否与国土空间规划一致)、工程标准(如耕地平整度±3cm)、关键节点(如灌溉渠道走向),形成会审记录并签字确认。现场放线:由自然资源局会同乡镇、村集体,使用GPS定位仪、无人机航测等技术,对整治区域(如耕地整理区、拆旧复垦区)进行实地放线,标记边界、标高、关键设施位置(如机井、晒谷场),留存影像资料存档。
2. 权属确认与矛盾化解
土地权属核查:由乡镇政府牵头,自然资源所、村委会参与,对整治范围内土地(耕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权属、面积、承包关系进行核查,形成《土地权属确认表》,经村民签字确认后公示(不少于7天)。矛盾纠纷调解:针对土地权属争议、青苗补偿标准分歧等问题,建立“村初调—乡复核—县仲裁”三级调解机制,确保开工前90%以上矛盾解决,避免施工中阻工。
3. 物资与设备保障
施工材料储备:施工单位按设计要求采购合格材料(如水泥、砂石、苗木),进场前需提供检测报告,监理单位现场抽样复试,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设备进场调试:大型机械(如推土机、压路机)需提前进场调试,小型工具(如锄头、水管)按班组配备,确保施工连续性。
三、实施过程管理:全要素管控,确保质量与进度
工程实施是整治的核心环节,需围绕“质量、进度、安全、资金、村民参与”五大主线,实施精细化管理。
1. 质量控制:严守标准,关键环节重点把关
关键工序验收:对影响工程质量的环节(如耕地平整、灌溉管道埋设、挡土墙施工)实行“三检制”(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复检→指挥部终检),留存影像资料并签字存档。例如:耕地平整:平整后田面坡度≤0.3%,耕作层厚度≥30cm,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原地类;灌溉设施:管道埋深≥0.8m(冻土层以下),出水口间距≤50m,试水无渗漏;生态修复:植被成活率≥90%(乔木)、≥85%(灌木),草皮覆盖度≥95%。第三方检测: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土壤质量(如重金属含量)、建筑材料(如混凝土强度)进行抽检,检测报告作为验收依据。
2. 进度管理:动态跟踪,确保按计划推进
计划分解:将总工期分解为年度、季度、月度计划(如202X年3-6月完成土地平整,7-9月完成灌溉设施建设),明确各阶段任务量(如每月平整耕地XX亩)。调度机制:实行“周例会、月通报、季考核”制度:周例会:由乡镇政府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汇报进度,协调解决材料短缺、人员不足等问题;月通报:县级指挥部汇总各项目进度,对比计划偏差(如滞后10%以上需书面说明原因);季考核:将进度完成情况与施工单位绩效挂钩(如滞后超15%扣减工程款5%)。应急调整:因不可抗力(如暴雨、疫情)导致进度滞后,需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如增加机械班次、交叉作业),并报县级指挥部备案。
3. 安全管理:预防为主,杜绝安全事故
安全培训:开工前对施工人员(尤其是机械操作手)进行安全培训(如机械操作规范、用电安全),签订《安全责任书》。现场监管:监理单位每日巡查施工现场,重点检查临时用电(三级配电、两级保护)、机械作业(警戒标识、人员防护)、边坡开挖(放坡比例、支护措施),发现隐患当场下达整改通知,限期24小时内完成。应急预案:针对汛期、地质灾害等风险,制定《安全度汛方案》《滑坡应急处置预案》,储备救生衣、沙袋、挖掘机待命,明确疏散路线和责任人。
4. 资金管理:专款专用,严格审计监督
资金拨付:按工程进度分期拨款(如基础工程完成付30%、主体工程完成付60%、竣工验收后付10%),施工单位提交《付款申请单》→监理单位审核→乡镇政府确认→资金管理组审批→银行转账。台账管理:设立专用账户,建立《资金收支台账》,记录每笔支出(如工程款、监理费、拆迁补偿)的用途、金额、凭证号,定期与财政部门对账。审计监督:县级审计局每季度开展专项审计,重点核查资金是否挪用(如将土地整治资金用于非整治项目)、补偿是否到位(如村民拆迁款是否足额发放),审计报告报县级领导小组。
5. 村民参与:共建共享,保障权益
投工投劳:鼓励村民参与力所能及的工程(如田间道路养护、绿化种植),按工时折算报酬(如100元/工日),计入项目成本。质量监督:成立村民质量监督小组(由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参与材料进场验收、隐蔽工程检查(如管道埋设深度),现场签字确认。诉求响应:设立“整治项目意见箱”,开通24小时热线,村民反映的问题(如施工噪音、扬尘污染)需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解决并反馈。
四、问题与风险应对:快速响应,保障实施顺畅
工程实施中可能遇到土地权属纠纷、资金短缺、村民阻工等问题,需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1. 土地权属纠纷
若出现“一地多证”“界址不清”等问题,由乡镇政府牵头,自然资源所、村委会、村民代表联合核查原始台账(如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宅基地审批文件),必要时邀请县农业农村局、司法局介入,确保权属清晰后再施工。
2. 资金短缺
若财政拨款延迟,可申请预支下一年度专项经费;若社会资本退出,及时调整资金结构(如增加专项债额度、申请上级补助),确保工程不停工。
3. 村民阻工
因补偿不满阻工的,现场工作人员需耐心解释政策(如出示补偿标准文件、同类项目案例),3日内未解决的,由乡镇政府组织“村民代表+技术人员+律师”三方协商,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五、验收与移交:确保成果达标,明确管护责任
工程完工后需通过严格验收,并完成资产移交,确保整治成果长期发挥效益。
1. 分阶段验收
单项工程验收:完成一个单项(如耕地平整、道路建设)即组织验收,由监理单位出具《单项工程验收报告》,作为进度款拨付依据。竣工验收:所有工程完成后,由县级政府组织自然资源、农业农村、财政、生态环境等部门,对照整治方案核查:工程数量(如整治耕地面积是否达标);质量(如耕地平整度、灌溉设施完好率);资金(是否专款专用、审计无问题);村民满意度(随机抽查100户,满意度≥90%)。
验收合格的,出具《竣工验收报告》;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不超过3个月),重新验收通过后方可移交。
2. 资产移交与管护
资产移交:验收合格后,将整治后的耕地、道路、水利设施、公共建筑等资产移交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乡镇政府),签订《资产移交清单》,明确资产数量、位置、权属性质(如集体所有、国有)。管护机制:耕地:由村集体统一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合作社),流转收益的10%用于耕地日常管护(如除草、排水);公共设施(道路、路灯):由村委会制定《管护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如安排1名村民担任管护员),经费从村集体收入或“一事一议”筹资中列支;生态设施(林地、湿地):由乡镇林业站、水利站负责技术指导,村集体组织村民定期巡查(如防止盗伐、破坏植被)。
六、长效管理:巩固成果,推动可持续发展
工程验收移交后,需通过产业培育、制度创新,确保整治区域“建得好、管得住、可持续”。
产业导入:结合整治后的耕地、文旅资源,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如发展有机种植)、文旅公司(如打造民宿集群),推动“整治一片、见效一片”。数字化管理:建立全域国土综合整治GIS平台,录入整治前后土地利用、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数据,实时监控管护情况(如耕地撂荒预警、设施损坏报警)。经验总结:定期召开项目总结会,提炼“村民参与机制”“资金整合模式”等成功经验,形成典型案例,为后续项目提供参考。
组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工程实施,需以“组织架构清晰、责任分工明确、过程管控严格、村民深度参与”为核心,通过前期充分准备、中期精细管理、后期验收移交与长效管护,最终实现“田肥、村美、民富”的综合整治目标。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