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

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程序

新闻时间:2025-08-21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admin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程序是确保项目科学性、合规性和可操作性的关键环节,需严格遵循“前期准备—调查评价—编制论证—审核备案”的逻辑链条,兼顾政策衔接、群众参与与技术支撑。以下是基于政策规范与实践经验的全流程详细说明:

一、启动前期准备:明确目标与资源保障

此阶段是方案编制的“启动开关”,重点在于组建团队、完善技术支撑、明确整治边界,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1. 组织准备

成立领导小组:由县级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统筹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住建、财政等多部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组建技术小组:委托具备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等领域资质的专业机构(如自然资源规划院、科研院所),负责技术方案编制、数据测算、风险评估等;同步组建专家小组(含行业专家、村民代表),提供技术指导与可行性评估。职责分工:明确各部门任务(如自然资源局负责规划衔接,农业农村局负责农用地整理需求,生态环境局负责生态修复评估),避免多头管理。

2. 技术准备

政策文件收集:梳理国家及地方全域土地整治相关政策(如《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技术规范(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技术导则》)及试点经验。基础资料收集:空间数据:最新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质量等别图、永久基本农田分布图等;社会经济数据:整治单元内人口、产业(农业、文旅、工业)、基础设施(道路、水利、公共服务)现状及短板;生态数据: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区、污染地块、地质灾害隐患点等生态本底;历史文化数据:传统村落、古建筑、非遗等文化资源分布。工具准备:准备调查表格、测绘仪器(如无人机、GPS)、数据分析软件(如GIS平台),确保外业调查与内业分析高效开展。

二、开展调查评价:精准识别问题与需求

调查评价是方案编制的“数据基石”,需通过全要素、全区域调研,摸清整治单元的资源禀赋、问题短板及群众需求,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1. 摸底调查

调查范围: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可根据实际调整),覆盖全域土地整治实施单元内的所有空间(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空间等)。调查内容: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山地、平原、水域)、土壤类型、气候水文(降水、灌溉条件)等;土地利用:耕地(数量、质量、连片度)、建设用地(村庄、工矿、闲置用地)、生态用地(林地、湿地、草地)的分布与利用效率;问题诊断:耕地碎片化、撂荒;建设用地低效(空心村、闲置厂房);生态退化(水土流失、污染);公共服务短板(道路、污水设施)等;群众需求:通过入户访谈、村民代表大会、问卷调查,收集村民对用地调整(如宅基地置换)、产业诉求(如种植基地、旅游项目)、公共服务(如卫生室、幼儿园)的具体需求。调查方法:采用“遥感监测+实地勘查+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实地勘查需覆盖整治单元80%以上区域,确保数据真实性。

2. 综合评价

资源潜力评估:测算农用地整理潜力(如耕地连片可增加面积)、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如空心村复垦可腾退指标)、生态修复潜力(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问题严重性评估:对耕地质量退化、生态破坏、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进行分级(如“重大问题”“一般问题”),明确整治优先级;群众意愿分析:统计村民对整治方案的支持率(需≥80%)、核心诉求(如优先解决道路硬化还是宅基地调整),作为方案优化的关键依据;可行性论证:从政策合规性(是否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可行性(如土地平整工程难度)、经济合理性(资金平衡)三方面评估整治可行性,形成《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方案编制论证:形成科学合理的整治蓝图

方案编制是核心环节,需坚持“政府主导、专家参与、群众认可”原则,确保方案既符合上级政策,又贴合地方实际。

1. 方案编制

编制主体:由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联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组织技术团队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核心内容:整治目标:明确“田、水、路、林、村、产”综合整治的具体指标(如新增耕地500亩、腾退建设用地2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000亩);整治范围与分区:划定重点整治区(如耕地破碎区、空心村)与一般整治区,按功能划分“农田整治区”“村庄建设区”“生态修复区”“产业融合区”;主要任务:分农用地整理(耕地连片、土壤改良)、建设用地整理(空心村复垦、低效工业用地盘活)、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污染修复)、乡村建设(道路、供水设施)、产业导入(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五大板块,明确具体项目(如某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某地块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计划:分年度明确重点任务(如首年完成村庄规划、次年启动拆旧复垦、第三年建成产业园区),落实责任主体(县级政府、乡镇、村集体、社会资本);资金平衡:测算总投资(土地整理、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与总收益(指标交易、产业运营、土地流转租金等),确保收益覆盖成本并略有盈余;权益保障:明确土地权属调整规则(如耕地互换、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收益分配方案(如70%用于村民分红、20%用于公益事业),需经村民会议表决通过。

2. 方案论证与公示

多轮论证:部门联审:组织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财政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重点审查是否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生态保护要求;专家论证:邀请土地整治、规划、生态、农业等领域专家(≥5人),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生态安全性等方面提出意见(如调整耕地连片范围、优化产业布局);村民参与:通过“村务公开栏”“村民大会”“线上问卷”等方式公示方案草案(公示期≥15天),收集村民意见(如调整安置区位置、提高补偿标准),修改完善后形成最终稿。

3. 综合评价与立项

子项目评估:对方案中涉及的子项目(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减挂钩项目)开展外业调查与综合评价,重点核查项目区是否符合政策要求(如永久基本农田不得占用)、群众支持度(≥80%)、技术可行性(如土地平整工程难度);成熟度分级:根据子项目前期工作进展(如已完成立项、环评)、资金到位情况(如财政资金已落实),划分“近期实施”(1年内)、“中期推进”(1-3年)、“远期规划”(3年以上)三类,明确实施时序。

四、方案审核备案:确保合法合规与可操作性

审核备案是方案落地的“最后一关”,需通过逐级审查,确保方案符合上级政策要求,具备法律效力。

1. 方案审核与备案

县级初审:县级政府召开常务会议,重点审查方案的科学性(如目标是否合理)、合规性(如是否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群众支持度(如公示情况),形成初审意见并加盖政府公章;市级审核:报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核,重点核查是否符合市级国土空间规划、试点要求(如试点项目需符合自然资源部试点条件),提出修改建议后反馈县级政府;省级审批与备案:非试点项目:经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试点项目:需同步报自然资源部备案(如列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名单的区域),确保符合国家试点政策导向。

2. 方案审查与公布

联合审查: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财政等部门召开联合审查会,重点审查方案的“四性”:政策符合性(是否衔接国土空间规划、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技术合理性(如土地平整工程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经济可行性(资金平衡是否可行);操作性(任务是否具体、责任是否明确)。批复与公布:经审查通过的方案,由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正式批复;县级政府需将方案在政府网站、村委会公告栏长期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3. 实施依据与动态调整

法律地位:经批准的实施方案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基本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确需调整的(如政策变化、群众反对),需按原审批程序报批;动态管理:建立方案实施台账,定期跟踪任务进展(如每月上报进度),对滞后任务(如连续2个月未完成)进行预警,及时调整实施计划。

关键注意事项

村民主体贯穿全程:从调查评价到方案公示,需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如通过“一事一议”确定补偿标准),确保整治“顺民意、惠民生”;规划引领与动态衔接:方案需与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严格衔接,确需调整规划的,需同步编制规划修改方案并按程序报批;资金平衡底线:需确保总收益覆盖总投资(含前期费用、融资成本),避免依赖单一收益来源(如仅靠指标交易),降低资金链断裂风险;风险防控:制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如村民异议调解)、工程质量监管(第三方监理)、资金使用审计等措施,确保整治平稳推进。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程序是“前期准备—调查评价—编制论证—审核备案”的闭环管理过程,需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为中心、以政策为依据,最终形成“科学合理、操作可行、群众满意”的整治蓝图,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友情链接

智慧污水厂平台 智慧排水系统 钢结构检测 工程咨询 智慧供水系统 基安物联 地下水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