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

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的主要流程

新闻时间:2025-08-21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admin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需遵循“问题导向、系统谋划、村民主体、因地制宜”的原则,其核心流程可围绕用户提出的“选定区域、核准基础、可行分析、评估潜力、规划衔接、明确目标、谋划项目、资金估算、编制成果、多方参与”十大步骤展开,具体如下:

一、选定区域:锁定整治范围

选定区域是整治的起点,需聚焦问题突出、具备示范效应且符合政策要求的区域,确保整治有的放矢。

筛选原则:优先选择土地利用碎片化严重(如耕地细碎化、村庄布局散乱)、生态退化(水土流失、污染地块)、建设粗放(空心村、低效工业用地)等问题的区域;兼顾群众整治意愿强(村集体配合度高、村民支持率高)、具备产业基础(如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潜力)的区域。空间尺度: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国家级/省级试点通常为1-5万亩,可根据地方实际调整),跨乡镇整治需统筹协调多主体利益。约束条件:必须与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充分衔接,禁止突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或生态保护红线。

二、核准基础:摸清现状底数

通过全面收集和分析基础数据,掌握整治区域的“家底”,为后续决策提供精准支撑。

数据收集: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图(第三次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永久基本农田分布、建设用地(村庄、工业、闲置用地)规模及布局。社会经济:人口结构(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产业结构(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值)、村民收入水平。生态环境:土壤污染状况、水土流失区、河道湖泊等生态空间分布、历史遗留矿山等信息。已有项目:近年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修复等项目的成效与问题(如工程质量、村民满意度)。现场调研:通过“全要素”踏勘(田、水、路、林、村),重点核查耕地碎片化程度(如单块耕地面积<5亩的比例)、建设用地闲置情况(空心房、危旧房面积)、生态退化具体类型(如石漠化、河道淤塞)等。

三、可行分析:论证实施可能性

从技术、经济、政策层面分析整治的可行性,避免“空规划”“不可行”方案。

技术可行性:评估整治任务的技术难度(如耕地提质需土壤改良技术、建设用地复垦需地质稳定评估)、工程条件(如地形地貌是否适合机械化作业、水源是否充足保障灌溉)。经济可行性:测算整治成本(工程费用、拆迁补偿、后期管护等)与潜在收益(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带来的产业增值、生态修复的生态价值转化),判断资金平衡是否可行。政策合规性:核对是否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禁止在生态红线内开展建设活动)、村庄规划(若有)等。

四、评估潜力:量化整治空间

通过定量分析明确各类土地整治的潜力规模,为确定整治目标和任务提供依据。

农用地整理潜力:计算耕地“小块并大块”可归并的碎片化耕地面积,评估土壤改良(如增施有机肥、治理污染)可提升的耕地质量等级(如从5等提升至4等),测算配套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后可新增的有效耕地面积(如通过复垦零星园地、林地补充耕地)。建设用地整理潜力:统计空心房、危旧房、废弃宅基地的可复垦面积;分析低效工业用地(如容积率低于0.5的园区)可盘活的规模(通过“工改工”“工改农”提升容积率);测算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卫生室)集约布局后可腾退的用地面积。生态修复潜力:评估水土流失区可治理面积(如通过坡改梯、植被恢复减少侵蚀模数)、石漠化土地可修复面积(如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废弃矿山可复垦为耕地的面积(需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

五、规划衔接:强化顶层协同

整治方案需嵌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确保与上位规划“一张图”协同。

衔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禁止在边界内新增建设用地)、永久基本农田(整治后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生态保护红线(禁止破坏生态空间的整治活动)等约束性指标。衔接村庄规划:若村庄已编制规划,需与村庄的产业布局(如特色农业区、乡村旅游区)、居住点规划(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如文化广场、卫生室)等充分衔接;若未编制村庄规划,需在整治方案中明确村庄未来空间布局(如“一村一品”产业区、集中居住区)。衔接专项规划: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明确整治后耕地需达到的高标准农田标准)、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如流域综合治理、矿山修复专项)、乡村振兴规划(如产业振兴重点方向)等专项规划协同。

六、明确目标:设定可量化指标

围绕“田、水、路、林、村”全要素优化,制定明确、可考核的整治目标。

核心目标:耕地保护类:新增耕地面积(如整治后耕地增加200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减少)、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如平均质量等级从5.2提升至4.8)。建设用地集约类: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率(如村庄建设用地面积减少15%)、闲置宅基地复垦率(如复垦率达80%以上)。生态修复类:生态修复面积(如治理水土流失1000亩、修复废弃矿山50亩)、森林覆盖率(提升2个百分点)。产业与民生类:新增高标准农田比例(如占比从60%提升至80%)、乡村旅游设施用地保障(如新增旅游用地100亩)、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如卫生室服务半径从2公里缩短至1公里)。约束性指标:必须完成的硬性任务(如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生态保护红线不扩大);预期性指标:力争实现的目标(如村民人均收入增长10%)。

七、谋划项目:细化任务清单

将整治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工程项目,明确建设内容、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

农用地整理项目:包括耕地归并整合(小块并大块)、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客土回填)、灌溉排水设施(新建/维修灌溉渠、机井)、田间道路(硬化机耕路)等。建设用地整理项目:包括村庄拆旧复垦(拆除空心房、危旧房并复垦为耕地)、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工改工”建设标准厂房、“工改农”发展设施农业)、宅基地集中安置(建设多层公寓式安置房)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包括水土流失治理(坡改梯、种植水土保持林)、河道整治(清淤、生态护岸)、矿山修复(覆土绿化、矿坑蓄水)、污染耕地治理(钝化修复、种植结构调整)等。产业融合项目:结合整治腾退的建设用地,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园(如高标准蔬菜基地)、乡村旅游设施(如民宿、农家乐)、农产品加工车间(如粮食烘干中心)等。

八、资金估算:平衡投入与产出

合理测算整治成本,提出多元化资金筹措方案,确保“有钱办事、可持续”。

成本测算:工程费用:农用地整理(土地平整、灌溉设施)、建设用地复垦(拆迁补偿、土地平整)、生态修复(种苗采购、工程施工)等直接费用。前期费用:规划设计、勘察测绘、可行性研究、村民议事会议等费用。后期管护费用:农田水利设施、生态修复工程的日常维护费用(如渠道清淤、树木修剪)。资金筹措:财政资金:中央/省级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补助等。指标交易收益: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产生的节余指标)在省域内交易获得的收益。社会资本:通过“土地整治+”模式(如“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土地整治+乡村旅游”)吸引企业投资,或采用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建基础设施。村民投工投劳:鼓励村民参与土地平整、拆旧复垦等工作,折算为资金抵扣或以工代赈。

九、编制成果:形成正式方案

整合以上成果,形成结构完整、内容详实、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文本。

成果构成:文本部分:包括前言(背景与意义)、现状分析(问题与潜力)、整治目标(指标体系)、整治任务(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修复、产业等)、项目安排(分年度、分区域计划)、资金平衡(成本与筹措)、保障措施(政策、技术、资金、监督)等。图件部分:整治区域范围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整治规划图(分区布局)、重点项目分布图、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等。附件部分:现状调研数据、村民意见征集记录、专家评审意见、相关部门会签意见等。

十、多方参与:凝聚共识合力

贯穿全流程的公众参与机制,确保方案符合村民意愿,提升实施认同度。

前期参与:在区域选定、现状调研阶段,通过村民座谈会、入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村民对整治内容(如是否愿意拆旧房、支持耕地归并)、补偿标准(如拆迁补偿金额)、利益分配(如复垦耕地收益归属)的意见。方案编制参与:邀请村民代表、村集体负责人、乡贤等参与方案讨论会,重点审查整治目标是否符合村民需求(如优先解决灌溉问题)、项目安排是否合理(如安置区选址是否便利)。实施监督参与:成立村民监督小组,全程参与项目招标、施工质量检查、资金使用公示等环节;定期召开进度通报会,及时回应村民诉求(如施工噪音、临时用地补偿)。

关键提示

动态调整:实施过程中若遇政策变化(如耕地占补平衡新政)或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需按程序调整方案并报原审批机关备案。数字化支撑:利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等技术,实时监控项目进度和资金流向,确保透明高效。长效管护:整治完成后,明确管护主体(村集体、合作社或企业),将管护责任纳入村规民约,避免“重整治、轻管护”。

通过以上十大步骤,可系统构建“目标明确、任务清晰、资金可行、村民认可”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推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友情链接

智慧污水厂平台 智慧排水系统 钢结构检测 工程咨询 智慧供水系统 基安物联 地下水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