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审查有哪些内容?
根据最新政策要求和实践经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审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需重点关注规划合规性、生态保护、权益保障等核心问题:
一、规划衔接与空间管控审查
“三区三线”优化调整
审查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调整是否符合“总体稳定、微调优化”原则,新增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比例需≥5%(调整面积的5%),且来源为稳定耕地。
涉及城镇开发边界调整的,需确保不突破原围合范围,平原地区单个地块≥10亩、山区≥3亩方可调整。
规划一致性
方案需与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衔接,确保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农用地布局集中连片,生态用地连通性提升。若需修改村庄规划,应同步提交规划文本及县级批复文件。
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审查
数量与质量指标
新增耕地面积需≥整治前耕地的5%,且不得与现状耕地重叠;补充耕地平均质量等别应低于调出耕地。永久基本农田调整需确保质量提升、布局优化,调整方案需经省级自然资源和农业农村部门审核。
整治措施合规性
禁止未利用地违规开垦,需提供合法开垦证明;严禁占用河湖水面、林地(>1亩)等敏感区域,确需占用的需提交生态、水利部门审批。
三、建设用地整理与节地审查
减量化要求
整治区域内建设用地总量需减少,腾退用地优先用于农民安置、基础设施等,不得变相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交易。需核查是否存在房地产开发倾向或建设用地不减反增问题。
用地结构调整
审查产业用地布局是否优化,是否保障一二三产融合用地需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计划是否明确。
四、生态保护修复审查
生态修复合规性
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如砍树挖山填湖)、占用耕地造景,需与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衔接。乡村生态修复工程需与村庄规划一致,避免破坏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历史文化保护
传统村落整治需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方案,禁止违规拆建,明确历史文脉传承措施。
五、权属调整与公众参与审查
土地权属管理
需提交权属调整方案及村民会议决议(参会率≥2/3),确保无权属争议;涉及拆迁的需提供利益相关方同意书。整治后需完成不动产登记,明确管护责任主体。
公众参与有效性
方案编制需征求村民、集体经济组织意见,公示材料及现场照片需存档备查。
六、实施可行性与资金平衡审查
项目可操作性
子项目需分年度安排,明确建设时序;农用地整治、生态修复等任务需量化指标(如新增耕地面积、生态修复面积)。需评估资金平衡,确保内部收益率>社会折现率,经济净现值>0。
风险防控
需识别违法违规用地、隐性债务等风险,制定防范预案;严禁借整治之名损害农民权益。
七、数据库与成果规范性审查
数据完整性
数据库需包含整治范围矢量数据、地类变更图斑等,数学基础、图层分类需符合自然资源部标准。验收时新增耕地需实测并纳入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禁止“图上作业”。
成果合规性
实施方案文本、附图、数据库需符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等技术规范。
审查流程与责任分工
层级审查:县级初审→市级论证(重点审查“三区三线”调整)→省级审批(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需报部备案)。
联合审查: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发展改革、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参与,确保方案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注:对存在负面清单情形(如破坏生态、违背农民意愿)的方案,应直接否决或要求整改后重新提交。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